些時候,中國空軍造成的不僅僅是麻煩。
在八月十八日,也就是帕特里奇做出攻打南京的戰略決策的當天,中國空軍就在上海方向上發起了一次大規模進攻行動,首先出動大批第三代戰鬥機,將美軍的防空戰鬥機吸引到了太湖方向上,隨後由j…20機群突擊了上海港,轟炸了停泊在黃浦江上的美軍船隻,取得了炸沉十一艘、炸燬八艘的重大戰果,並且讓美軍損失了數十萬噸作戰物資。
撤出戰鬥的時候,j…20機群還利用美軍防空指揮混亂的機會,偷襲了在杭州灣巡邏的美軍預警機。
雖然偷襲行動並不順利,當時美軍已經吸取了北方戰場上的經驗教訓,將預警機的護航力量增強了一倍,並且讓掩護預警機的戰鬥機啟動火控雷達,監視周圍空域。結果就是,j…20在偷襲預警機的時候,首先與f…22a遭遇,空戰中,至少有六架j…20被擊落,f…22a則只被擊落了兩架,而美軍預警機趁此機會逃出了戰場。但是這場戰鬥,也讓美軍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當時載著臺軍最高指揮官的專員運輸機正在飛往杭州的途中,離空戰地點不到兩百公里,美軍又沒能及時聯絡上專機駕駛員。如果中國戰鬥機的目標不是美軍預警機,而是那架專機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
中國空軍的挑戰,讓美軍在作戰的時候,不得不留上一手。
比如從八月十九日開始,美軍就將制空戰鬥機的數量增加一倍,達到三百二十架,幾乎佔到了美臺聯軍部署在南方戰場上的戰術戰鬥機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就在兩個月前,美軍部署在南方戰場上的制空戰鬥機數量還不到一百架,即便在過去一年中,也從沒有超過一百二十架。即便考慮到美軍已經轉移重點,中國空軍也增強了投入,從比例上計算,美軍用在制空上的力量仍然大大超過了以往。在正常情況下,美軍的制空戰鬥機數量僅佔戰術戰鬥機總量的百分之十。
增大制空投入,必然影響到對地打擊。
事實上,從八月十八日開始,美臺聯軍的空中打擊就很不順利。除了在當天遭到中國空軍的全面反擊之外,在接下來的一週之內,美臺聯軍每天損失的戰鬥機都在兩位數,最多的一天損失了六十四架。與巨大的損失相對的,則是美臺聯軍在轟炸中的成功率。在第一週的轟炸中,還不到百分之五十,比平常降低了將近二十個百分點。
毫無疑問,美臺聯軍沒有能夠完成作戰任務。
按照美軍公佈的作戰資料,到八月二十五日,美臺聯軍摧毀的目標還不到五千個,僅為全部目標的百分之四。毫無疑問,這還有誇大成分在裡面,實際摧毀的目標,恐怕連四千個都不到。
受此影響,八月二十六日,帕特里奇不得不延遲美臺聯軍發起地面進攻的時間。
當然,這只是託詞,因為這個時候,美臺聯軍還在進行部署調整。樂觀估計,最快也要到九月五日,美臺聯軍才能完成地面進攻的準備工作。
地面進攻打不成,美臺聯軍就只能繼續進行空中打擊。
在投入更多的空中力量之後,帕特里奇開始動用遠端炮兵。雖然炮兵一直不是美軍的強項,臺軍也沒有多少效能先進的火炮,但是在這場戰爭中,美軍吸取了很多教訓,其中就包括重視炮兵。
得益於此,美軍在這場戰爭中的炮戰能力遠遠超過過去。
問題是,在打擊堅固目標的時候,炮兵的效率並不是很高。更重要的是,美軍仍然不太重視發展超大口徑火炮與火箭炮,因此美軍炮兵的戰鬥力很成問題。
動用炮兵的最大好處,恐怕就是讓南京的軍民無法迅速修復被毀的防禦工事吧。
當然,這個影響並不大。
本來被美軍摧毀的防禦工事就不多,佔的比例微乎其微,加上南京被困之後,美軍動用了很大的力量封鎖長江,使得長江南岸的軍民難以及時獲得工程物資,也就無法對被毀的防禦工事進行修補。
為了避免出現沒必要的傷亡,陳必時甚至一再命令軍民不要靠近美軍的轟炸區。
至於那些被毀的防禦工事,只要不能從地面上抹掉,擺在那裡,也有幫助,至少能夠在美臺聯軍攻過來之後,為守軍提供掩護。
對美臺聯軍來說,唯一不需要擔心的,恐怕就是彈藥物資了。
因為擁有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所以美臺聯軍在作戰的時候幾乎不考慮彈藥消耗,往往過分使用火力。
對南京守軍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
第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