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巡邏隊與美軍據點,局面才發生了轉變。
此時,美軍正在為開春後攻打承德做準備,所以部署在赤峰的美軍多達六個師。
如此眾多的部隊,需要足夠多的營地,部署範圍也足夠巨大,因此給游擊隊留下了足夠多的突破口。
為了穩住赤峰,美軍不得不收縮防線,調整外圍防禦部署。
結果就是,在二月十一日,羅耀武親自指揮的一個步兵師突破了美軍設在喀喇沁旗北面的防線,攻佔了牛家營子,並且在當地部署了三個防空營。
對於美軍的直升機群來說,這三個防空營具有致命威脅。
隨著空運被切斷,美軍守住喀喇沁旗的希望破滅了。
打到二月十七日,雖然美軍努力開闢了兩條新的空運線路,但是中**隊已經突破了喀喇沁旗的防線。
從這一天開始,美軍逐步撤出喀喇沁旗。
到二月二十一日,除了留下來斷後的一個步兵營之外,美軍部署在喀喇沁旗的作戰部隊全部撤回赤峰。
從這一系列的作戰行動看得出來,游擊隊發揮了重大作用,卻不是決定性的作用。
真正使中**隊取勝的,還是插入敵後的那個步兵師,特別是隨同行動的三個防空營。
當然,誰也不能否認游擊隊在此次戰役中做出的重大貢獻。
事實上,正是喀喇沁旗戰役,讓羅耀武一手組建的敵後游擊隊正式登上了正面抗戰的大舞臺,並且獲得了舉足輕重的話語權。
在此之後,游擊隊在抗戰戰場上的貢獻越來越大,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
如果要給出一個評價的話,游擊隊的政治訴求的影響最為重大。
組建敵後游擊隊的時候,羅耀武並沒下放統治權,即游擊隊只是軍事組織,不具有行政管轄權,而且得在作戰行動上聽從上級指揮。
在東北軍退入關內之前,這一政策得到了嚴格執行。
問題是,隨著東北軍退入關內,失去了對關外地區的控制能力,羅耀武的這一政策就沒有存在的基礎了。
更重要的是,按照美國與日本的密謀,在美日聯軍佔領東北地區之後,將由日本佔領軍組建軍事政權,即對整個東北佔領區進行軍事管制。而日本當局的主要政策就是在佔領區成立臨時性的偽政權,並且由這些臨時性的偽政權負責地方治安工作。
毫無疑問,日軍的政策對游擊隊的行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雖然東北民眾的抗戰積極性非常高昂,但是絕大部分民眾首先考慮的是個人生存問題。
在東北戰場上,游擊隊劫掠到了不少物資,可是從根本上講,游擊隊紮根民間,不但不能為民眾提供生活保障,在很大的程度上還需要佔領區內的民眾提供支援。
受此影響,如果不能成立與偽政權對抗的政治性組織,游擊隊就將失去存在的基礎。
到了二零一三年底,隨著美臺聯軍在東南戰場上取得突破,特別是在開闢了南方戰場之後,臺灣當局不得不預設了美國在東北採取的政策,並且與日本進行接觸,就接管由日軍成立的偽政權進行談判。
雖然談判進展並不順利,主要就是誰來做主的問題。不管怎麼說,在東北戰場上,臺軍沒有任何功勞可言,臺灣當局甚至一直沒有承認日軍在東北戰場上的合法性,所以要想讓日本當局交出行政管轄權,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但是這個問題肯定會得到解決,特別是在美國的積極斡旋下,最終很有可能以某種妥協的方式達成一致。比如由日軍成立的偽政權承認臺灣當局為中國的中央政權,並且在名義上隸屬於中央政權,而臺灣當局則給予東北地區高度自治權。
真要搞成這樣,那麼游擊隊在東北地區的活動將受到更大的影響。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將游擊隊變成一個軍政合一的組織,而不僅僅是軍事組織。
非常可惜的是,在這個問題上,羅耀武沒有發言權。
雖然從戰區司令的角度出發,羅耀武也知道,應該賦予游擊隊活動區域的行政權,從而使游擊隊與民眾深度結合,打早真正意義上的游擊區,最大限度的削弱與瓦解美日聯軍在佔領區內的統治地位。
問題是,這麼做的後果非常嚴重。
別的不說,游擊隊僅聽從戰區司令官的指揮,而戰區司令官只是軍事統帥,並不具備行政管轄權。如果富裕游擊隊行政權,就等於讓戰區司令官獲得了行政權,而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戰區司令官無疑就是一方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