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師到達丹東。
因為第四步兵師幾乎全軍覆沒只有航空旅與部分提前撤退的傷員逃了出來,所以帕特里奇不再顧忌傷亡,讓第七步兵師立即投入戰鬥。
強攻丹東,還關係到整體戰略。
在帕特里奇主導起草的戰爭計劃中,佔領丹東是整場戰爭的轉折點。
說得直接一點,只有在佔領了丹東,開啟了中國的門戶之後,美軍才會在東南方向上發動進攻。
與東南方向的進攻比起來,東北只是佯攻。
如果連佯攻都打不好,主攻怎麼打?
雖然帕特里奇可以為第四步兵師覆滅找到很多理由,但是在攻打丹東的行動上,他卻找不到任何迴旋餘地。
對此情況,羅耀武也是瞭如指掌。
與帕特里奇設想的不同,從一開始,羅耀武就沒打算守住丹東。
正如葉振邦所說,即便拼盡全力,就能守住丹東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丹東附近的地形條件決定了,就算裡耀武出動全部六個主力集團軍也守不住這座港口城市。
在選擇打擊物件的時候,羅耀武聽從葉振邦的建議,選了第四步兵師,而不是威脅更大的第二騎兵師,也與戰場的地形有很大關係。
在平原地區與美軍作戰,幾乎是送死!
這一點。在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的作戰行動上也得到了體現。
在圍殲第四步兵師的時候,就有參謀提出,應該讓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圍攻第二騎兵師,即便不能殲滅這支美軍,也要迫使其退回朝鮮。
羅耀武非常果斷的否決了這一提議,理由是需要這兩個集團軍鞏固後方防線。
實際情況,則是進攻的代價太大,就算全力一搏,也不見得能夠重創第二騎兵師,不然這支美軍部隊也不會在丹東外圍活動,公然向兩個。集團軍挑釁。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羅耀武採納了參謀的建議,戰場局面肯定會變得非常糟糕。
只不過,守不住丹東,不等於不守。
殲滅了美軍第四步兵師之後,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十五集團軍的損失非常巨大,特別是第十五集團軍,三個主力師的傷亡全部超過七成,剛剛補充的官兵大多成了炮灰,後方戰地醫院人滿為患。
這個時候,肯定得把這些部隊撤下來。並且得到休整補充。
這就需要時間,足夠的時間。
能夠爭取到時間的,就是丹東戰場。
美軍還有三個師,第二機步師基本上可以忽略,之前的表現已經證明,該師的戰鬥力並沒完全恢復小不然在四十四師的防線前面不會耽擱那麼久。第二騎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全部集中在丹東。
至於韓軍,羅耀武根本沒有考慮過。
主力集團軍打韓軍簡直是砍瓜切菜,就算二線部隊再不濟,也能頂住韓軍的進攻,消耗韓軍的有生力量。
再說了,沒有美軍支援,韓軍也沒有膽子單獨發動進攻。
關鍵還是在丹東,守軍多堅持一天,主力部隊就多一天的喘息時間。受此影響,三日上午,羅耀武讓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一同發起了一次規模浩大的進攻。向第二騎兵師施壓。
按照羅耀武的命令,兩個集團軍要儘量突破美韓聯軍的包圍圍,把增援部隊與作戰物資送入丹東。
帕特里奇非常清楚羅耀武的意圖,所以在當天下午就命令第七步兵師發起進攻。
這個時候,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的突擊行動已經完成,作戰部隊正在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羅耀武也不敢大意,畢竟第二騎兵師的戰鬥力擺在那。
確認美軍開始強攻丹東之後,羅耀武讓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各留下一個師與第二騎兵師周旋,主力則退回了出發陣地,分別在通往大連與瀋陽的方向上構築防線,做好縱深防禦準備。
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訊號,即中**隊即將全面退守。
問題是,攻打丹東的戰鬥並不輕鬆。
得到增援後的守軍不但沒有潰散投降,反而打得更加勇猛頑強。
雖然兩個集團軍送來的增援部隊與作戰物資非常有限,甚至連塞牙縫都算不上,但是對士氣產生的鼓舞作用卻不可低估,至少讓守衛丹東的將士知道,司令官沒有忘記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丹東。
必須承認,這怎麼看都是個錯覺。
實際上,棄守丹東是羅耀武在這場戰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