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1部分

,向美國施加更大的壓力,讓美國兵力不濟。從而知難而退,確保本土安全。

顯然,這個結果,肯定不是美國捲入臺海戰爭,策動朝鮮戰爭的初衷。

至於要不要日本參戰,那是政客的事情,不是帕特里奇需要考慮的問題。他只知道,如果不能儘快打到鴨綠江,戰局將變得更加複雜。

事實上,在決定讓第四步兵師出動的時候,帕特里奇還有第二個選擇。

那就是,放慢進軍速度,穩步推進到鴨綠江。

只不過,帕特里奇非常清楚,這是下下策,因為這也是中**隊全線撤退的目的。

即便不能擊潰中**隊的妾力,穩步推進到了鴨綠江,只要讓中**隊獲得充足的休整時間,要想突破鴨綠江防線,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韓軍的頹廢表現不用多說,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打得還算順手。

只要局面不利,韓軍的表現就極度糟糕,也就不能過多指望。

帕特里奇是第八集團軍司令,在韓國生活了十多年,非常瞭解這個國家。他知道,如果能夠一氣呵成,攻入中國本土,到時候再做個承諾,韓國就會鞍前馬後的效死力,可是隻要局面不對,韓國就會猶豫不前。

這也很好理解,朝鮮半島與中國本土相連,中間不但沒有太平洋,連海峽都沒有。

美國可以不用為中國的報復擔憂,畢竟隔著太平洋,中國再厲害,沒有上百年,也很難對美國構成威脅,而百年之後,誰還說得準呢?

甚至連日本都不用過多顧慮中國的威脅,畢竟隔著黃海,就算中國崛起,要想打上日本本土也是難事。

韓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只要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韓國就別想過上安穩日子。

韓國當局的這種擔憂已經體現了出來,即在是否出兵中國本土的問題上,韓國總統樸太玄的態度出現了微妙變化。

雖然這個當初誇下海口的韓國總統並沒返回,但是在作戰行動上,韓軍已經有所保留。

原因很簡單,如果美國不能保證徹底打垮中國,至少在未來一百年之內,中國不會對韓國構戲颯二,那麼韓國當局就不會捲入眾兩個大國!間的如何保證,那是政客的事情。

帕特里奇要做的就是在軍事行動上取得無可爭議的勝利,讓韓國當局相信,美軍不但能夠擊敗中**隊,美國也有把握徹底打垮中國。

只有這樣,才能讓韓國跟進。

為此,美軍就不能放慢步伐,只能增兵。

帕特里奇沒有忘記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向美國高層提出,在朝鮮戰局不太順利的情況下,將東南方向上的戰略反擊延遲一個月。

可是他得到的答覆卻是,不但不能延遲,還要考慮提前一個月!

雖然加布裡埃爾保證將部署工作落實到位,甚至答應增兵,但是要提前一個月發起戰略進攻,談何容易。

顯然,這是政治決定,而不是軍事決定。

作為坐鎮海外的軍事統帥,帕特里奇非常清楚,讓美國高層做出這上覺得的原因肯定與臺灣當局有關。

要知道,在臺灣執政的是民進黨,而不是國民黨。

如果是國民黨的話,反攻大陸還說得過去,畢竟幾十年來,國民黨一直在叫囂著要反攻大陸。雖然在蔣家王朝倒臺之後,國民黨修改了黨章,不再提反攻大陸的事情,但是那些當年從大陸逃到臺灣的國民黨將領,還有這些將領的後人,都一直渴望著反攻大陸,而這些人在臺灣軍隊內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可惜的是,民進黨上臺之後,大陸派系的將領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雖然在大陸軍隊撤出臺灣的時候,有人提過反攻大陸,在臺軍中也很有市場,畢竟剛剛嚐到了戰爭甜頭的臺軍將領不想就此退出舞臺,但是隨著朝鮮戰爭爆發,美軍轉移重點,是個人就得懷疑美國的戰略企圖。即便不懷疑美國的動機,也得懷疑美國的能力。

美國能在不做戰爭動員的情況下,同時打兩場戰爭嗎?

這樣的疑問,讓臺灣當局在是否反攻大陸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解決冉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快打贏朝鮮戰爭,用行動與結果告訴臺灣當局,美國不但有決心打贏兩場戰爭,還有這個能力。

當然,對於日本參戰來說,如果能夠取得重大勝利,也能增添美國手裡的籌碼。

這些因素,對帕特里奇的軍事決策產生了影響。

顯然,帕特里奇的這個決定,並沒讓羅耀武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