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說,在退守武清中心城區之後,第十六集團軍的主要防線並沒被動搖。
只不過,這並不是重點。
要想守住武清,還得在香河擋住美日聯軍的c集團軍,不能讓武清守軍遭到夾擊。當時羅耀武甚至給第四十集團軍下了一道命令,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薊縣,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香河,就算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也得守在香河,絕不能後退一步。為了增強第四十集團軍的死戰決心,羅耀武還在兵力已經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向香河增派了一個新編集團軍。
這一系列的部署,無不是為了在廊坊打一場反擊戰。
當時,美軍向廊坊派遣了三個師,總兵力超過五萬。可以說,只要殲滅了這股美軍,不但能夠瓦解美日聯軍圍攻北京的戰略意圖,還能沉重打擊美日聯軍計程車氣,甚至能夠透過大規模殺傷美軍有生力量,迫使美國當局做出停戰的決定。
不管怎麼說,關鍵就得看東北軍能不能在廊坊打出點名堂來。
那麼,羅耀武的反擊力量在哪呢?
毫無疑問,肯定是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
坦克大戰後,羅耀武就把這兩個主力集團軍撤了下來,並且及時為其補充了兵員,只是因為缺乏主戰裝備,所以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一直留在北京,沒有參與作戰行動,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培訓新兵上。用第三十九集團軍司令員的話來說,如果沒有廊坊反擊戰的話,該集團軍很有可能成為東北軍的教導部隊。
顯然,不是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沒有作戰能力,而是羅耀武不捨得用這兩支王牌部隊。要知道,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