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落後好萊塢一百五十年,連印度韓國都比不上。
這種說法貌似是陸藝籌對國產電影的憂慮,實際上是為了傳達另外一個觀點:“我已經看穿我們國家電影的弱點,我知道怎麼拯救國產電影,請大家持續關注吧。”
這是陸藝籌做書商形成的慣性思維,加上他本人日積月累的文字閱讀,常年在出版界的浸淫,都促使他本人在原有世界觀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屬於他自己的認知體系。
柳敬亭也是最近才開始注意別人發表觀點的方式,許多細節非常微妙。
“小說或者影視,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後,細節的重要性會表露的十分明顯,它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檔次。”
陸藝籌講話的語氣永遠是不急不緩,認真投入:“舉個例子說,電影裡兩個角色在對話,你就不能只拍他們一直在說話,他們必須要做些什麼,比如吃飯,比如喝汽水,比如走路,只有加了這些東西,‘戲’才存在,這是第一個檔次。
第二個檔次是,兩人在吃飯的時候,會不時停止正在進行的話題,聊一下吃飯的話題,比如甲角色問乙,要不要喝點什麼,或者直接遞給乙一瓶飲料、啤酒之類的東西,然後繼續聊天。
至於第三個檔次,要更加細化,兩人說話的語氣、對話的停頓。甚至有時候甲忽略掉乙的某句話,不得不再次問一遍等等,讓觀眾看不出來這是兩個人在演戲。”
柳敬亭頷首道:“小說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