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四個都是積年的老嬤嬤了,最年輕的錢嬤嬤都有五十出頭,不但個個通曉宮廷與世家的規矩,性情也是溫良和善的,面上常帶笑容,對青雲這位新主人也不擺架子。不過青雲這裡有趙泰昌的小聲介紹。知道這四位其實都是宮裡出來的退役嬤嬤,以前是在皇帝身邊侍候的,來頭不小,也不敢拿大。很客氣地給了每人一個上等封,裡頭有八個一兩的銀錁子,另有兩個上等尺頭,便請她們回去了。
正院上房還有一個一等大丫環尺璧。四個二等丫環梅兒、杏兒、桃兒、榴兒,還有四個做粗活的三等小丫頭。青雲認得方才給自己梳頭的是杏兒,據說她的梳頭技術是一絕;而梅兒則是管小書房的,對文墨方面的事比較瞭解。也識字,會給人寫帖子;桃兒在算術上比較擅長,平日裡幫忙管著內院的賬;榴兒女紅做得很好。速度又快。青雲初入莊時,幾乎沒帶什麼衣服,是她一夜沒睡趕製了兩身衣裙出來,才解決了麻煩,如今還管著青雲所有的衣物。至於尺璧,則負責住在正院上房裡的主人的衣食住行,還管著正院的所有物品、銀錢。
以上這些人。就是住在正院裡的了,後面又有內外書房、針線房、茶房、廚房、護衛司、工造司、香藥司、柴薪司……等等部門的人過來見禮,雖然各房各司的人手並不多,但部門齊全,分工明確,各人手藝也高超,而且至少有五分之一是宮中出來的。青雲聽著趙泰昌的介紹,心中肅然,總覺得皇帝老爹安排了這些人在自己身邊,似乎還真照著公主的待遇來了,可這又有什麼意義呢?人多嘴雜,他既然要保密,又擺出這個格局來幹什麼?豈不是矛盾?
一百多人可不少,青雲見完所有人,已經是日落西山時分了,一回頭,石明朗不知幾時已經離開了。她看著手中記錄了厚厚一疊的人事資料,長長地吁了口氣。
接下來的幾日,青雲又逛遍了整個莊園。她去了宅子裡每一個院子、每一個房間,幾個園子也去了,因為怕記不住各處的名字與景緻,又寫了一疊紙。然後,她就帶著尺璧、桃兒和兩個護衛,坐小馬車繞著莊園的田地逛了一圈,弄清楚哪塊地通常種的是什麼糧食,哪片林子種的是什麼花木果樹,還走訪了那二十戶佃農,問了各人家裡的情況,再跑到那拋荒的土地上看了看。
那都是上好的良田,雖然拋荒了幾年,但只要略加整治,就可以重新耕種了,只要風調雨順,沒兩年就能恢復到過去的肥沃程度,糧食也能獲得豐收。青雲還是覺得該想個辦法才行。
回到宅子裡,她拿出自己記錄的那一疊疊資料,分門別類將它們釘成幾個小冊子,叫了梅兒與桃兒來,讓識字的梅兒負責歸檔,再讓桃兒從趙泰昌處討要明細賬冊,她想計算一下每種糧食的成本與產出,以及在市面上的供求情況,好決定在拋荒的土地上種什麼糧食。
趙泰昌趕了過來:“姑娘這是做什麼?若有什麼吩咐,只管告訴小的就是,何必這樣辛苦?”
青雲看了他一眼:“父親吩咐你打理莊園,是怕我年輕,不懂事,糟蹋了這莊上的土地。所以我要謹慎小心,先做了調查分析,過幾天再找通曉農事的老人來問一問,最後才做決定。如果你不放心,也可以等我父親點了頭,再照我的話去做。你急什麼呢?我只是要賬冊來看一看而已。”
趙泰昌猶豫了一下,才小心地道:“姑娘,那十多頃地,小的也覺得可惜,無奈實在是沒有足夠的人手哪!”
青雲不悅地放下了手中的筆,看了尺璧一眼,後者近幾日已經鍛練得十分有眼色了,連忙帶著眾丫環離開了書房。青雲這才道:“我之前聽了你的話,還真信你了,可今兒我去走訪佃戶,才知道當初的二十戶佃農,男女老少加起來才一百多口人,如今卻足有四百多!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夫妻又生了更多的兒女,當年的孩子長大了,又娶妻生子繁衍家族,男丁數量何止翻了兩倍?可名冊上卻仍舊是二十戶,而且各家住的房子還是那麼大,聽說他們報上來想要擴建自家房舍,都被否了?所以他們才不得不在家裡孩子長到十來歲後,就打發到附近的鎮上或京城裡做工做學徒。你說你怕招來了不知底細的外人,會給莊中帶來危險,可莊裡的佃戶子弟總是信得過的吧?為什麼你反而逼得人不得不離開呢?”
趙泰昌面露愧色,忙解釋道:“姑娘恕罪,小的也是不得已。皇上……皇上有命在先,不許莊園上的景緻有所變化。那些佃戶住的房舍,即使加以修繕,也只能照著原來的模樣修,否則皇上來了,見舊日景緻已變,豈不難過?其實,若不是實在無力支撐,小的也不敢拋荒後莊的田地,幸好皇上從不到後莊去,因此小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