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掌握了主動權,在暈頭轉向的國軍之間快速穿插,並順利把滇軍調出,為紅軍主力西進雲南北上開啟了方便之門。紅軍渡過北盤江,進入了雲南境內,由於滇軍已被調出,所以雲南兵力空虛,紅軍如入無人之境,順利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把國軍甩得老遠。
蔣委員長也不得不承認:“紅軍從四渡赤水,佯攻貴陽、昆明至巧渡金沙江,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毛ZD實在高明,堪稱大手筆”。
此一戰中,紅軍強調的是運動,讓自己不斷地運動起來,讓對手摸不著自己的方向,看不見也打不著,透過不斷的主動出招讓對手始終感到競壓力而疲於應對,不與對手決戰,誘敵深入,攻其弱點,或攻其所必救,透過加快速度,使強大對手無法跟得上自己的節奏,這就為自己的生存獲得生存時間。
劉建業不指望在座的各位能夠立即明白和理解自己所講述的這些戰術思想,但是希望能夠透過這些給他們一些提示,讓他們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從而更有效的打擊日軍。
在給軍官們上課的同時,劉建業還在軍內進行了嚴格的挑選,組織起一支精幹的野戰分隊,試圖以此來作為後世特種作戰思想的試驗。他給這支部隊命名為野狼,第一小組強調特種作戰,要求必須是全能型的;第二小組則是專門組建的一支狙擊分隊。
第一百六十三章 … 前方戰事又起
爭當劉建業忙於部隊的整訓和特種部隊的編練事務的時候,華中戰場上再次發生了大的變化。
在前一年的秋冬季節裡,中國軍隊在廣大的戰場上同時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冬季大反攻。從華北、華中到華南,在軍事委員會的統一計劃、統一號令下行動,具有相當規模的聲勢,改變了此前消極防禦(單純防禦)的作戰模式,加進了以攻為守的積極內容,更充實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表現了中國堅持抗戰的意志和爭取勝利的信心。此次攻勢還檢驗了中國方面第一、二期整軍的效果,鍛鍊了部隊,進一步暴露了日軍顧此失彼、捉襟見肘的弱點,反映出雙方力量的消長正在發生相反的變化。而且這次冬季攻勢是在歐洲大戰爆發之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進入一個新階段時展開的,顯示出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中的地位。
日軍則承認:“這次冬季攻勢的規模及其戰鬥意志遠遠超過我方的預想,尤其是第三、五、九戰區的反攻極為激烈。”“敵人的進攻意志極為頑強,其戰鬥力量不可輕視。在戰術上,鼓勵採取夜戰,隱蔽中接近和包圍我軍據點,善於利用工事和以手榴彈進行近戰。武器彈藥充足,補給能力也很強。”還認為:“這次冬季攻勢,對於缺乏進攻作戰積極性的日軍來說,也是一次教訓,使之有機會重新估計敵人的戰鬥力量。”
最高統帥在總結這次冬季攻勢時強調:“戰略戰術要主動。湘北會戰(指第一次長沙會戰)以前,戰鬥方式完全不同,以前取守勢,現在取攻勢……以前顧慮兵力,節省兵力,取消極,在延長時間。現在則不能再消極,因敵人已到粵漢、平漢以西地區,乃我們轉守為攻時期。惟有積極犧牲,始有成功希望。以後須以全力取攻勢。”
中國方面所發動的冬季攻勢和對南寧崑崙關的反攻,使日軍感到中國方面仍保持著很強的抗戰意志和作戰能力。日軍認為只有給中國以更大的軍事打擊,殲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此為基點,結合政治謀略,才能解決中國問題,才能從中國拔出腳來,對劇烈變動的國際形勢作出有力的反應。因此,還在中國軍隊進行冬季攻勢期間,負有機動作戰任務的日軍第11軍就計劃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報復性反擊作戰。這一計劃得到“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的支援,並與大本營進行了反覆交涉。
第11軍於1940年2月25日製定了《會戰指導方策》。其作戰目的是:“擬在雨季到來之前,在漢水兩岸地區將敵第五戰區的主力擊敗,透過作戰的勝利,進一步削弱蔣軍,併為推動對華政治、謀略的進展作出貢獻。”其會戰指導方針是:“在最短期間內作好準備,大概在5月上旬開始攻勢。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漢水左岸之敵,接著在宜昌附近徹底消滅該河右岸之敵核心部隊。”
4月7日,第11軍又據此制定更為具體的作戰計劃大綱。這時,接連遭受到南昌和湘北兩次會戰失敗的岡村寧次已經調走,回到東京在軍事參議院裡坐冷板凳去了。第11軍司令官由原關東軍第7師團長園部和一郎中將接任。4月10日,日大本營以“大陸令”第426號命令批准“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為完成目前任務,可在5、6月間在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