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自9月下旬起,長沙會戰的訊息就不斷地傳到重慶,再經過國民政府方面電臺和報紙的宣傳,已經引起了國人的注意。
還在10月初,日軍剛剛撤退時,薛長官就急不可待地向最高統帥報捷:
“……日軍分三路進攻長沙,我誘敵深入,於長沙附近予以痛擊,敵傷亡慘重,向北潰逃……”
幾乎與此同時,在前線協助薛長官指揮會戰的白主任、陳部長也都向最高統帥發去了捷報。
不久,以最高統帥為首的黨政軍各界要人又紛紛給第9戰區發去賀電。
最高統帥電文:“……此次湘北戰役,殲敵過半,捷報傳來,舉國振奮,具是指揮有方,將士用命,無任嘉勉,所有此役有功人員,希切實查明評報,其死傷官兵,並應查報,以憑獎恤,自茲勝利初基業已奠立,我將士之責任愈重,務望勉勵所部,格外戒慎,倍加努力,勿驕矜,勿懈怠,光大戰績,用集大勉,至深企盼。”
國民政府電文:“薛長官伯陵勳鑑:此次寇犯湘北,關係戰局綦重,該長官指揮有方,所部忠勇效命,殲除頑敵,保障全湘,捷報傳來,舉國歡慶,應即覆電嘉慰,並飭傳諭所屬,益加奮勉……”
軍政部的何部長電文:“長沙薛長官伯陵兄:湘北會戰,經獲全勝,捷音傳來,良深欣賀,吾兄指揮有方,殺敵致果,厥功無偉,敵人遭此慘敗,心膽俱寒,仍希再接再厲,奮邁前進,以獲全功。”
長沙會戰的勝利訊息迅速傳遍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國民對於抗日勝利的信心,各地民眾奔走相告,儘管嚐盡戰爭之苦,仍節衣縮食慷慨解囊,僅慰問三軍將士醫療創傷之捐款就達34萬元。即使敵佔區的民眾亦欣喜若狂。10月18日香港《大公報》發自上海的報道《孤島的國慶》稱:“自從租界當局限定懸旗的日子以後,孤島上已經四五個月不見國旗了。正當湘北大捷聲中,青天白日旗又滿街飛舞,激動每一個人的熱情,吐出一口窒懸已久的長氣。”
這次大捷適逢國際反法西斯戰線處於低潮之際,希特勒德國9月1日進攻波蘭,拉開了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正當德軍勢如破竹之際,東方反法西斯戰鬥的勝利,無疑鼓舞了全世界。乃至於國際社會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聯社、合眾國際社、泰晤士報、塔斯社等國際知名媒體組織聯合戰地記者團,赴湘北考察證明此次大捷確有其事,紛紛向世界報道,中國的軍威,揚名世界。
會戰結束以後,作為會戰的指揮官,岡村寧次中將在對東京的軍部所做的報告《關於迅速解決日華事變作戰方面的意見》中承認:“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於中國四億民眾,亦不在於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於包括若干地方雜牌軍在內之200萬抗日敵軍,而只在於以***為中心、以黃埔軍官學校系統的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系軍隊的抗日意志。只要該軍存在,迅速和平解決有如緣木求魚。”日本軍部的總結報告也承認:“中國軍隊攻勢的規模很大,其戰鬥意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在歷來的攻勢中少見其匹。我軍戰果雖大,但損失亦為不少。”
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後,日方和國民政府方面各自都公佈了己方統計的戰果:
日方聲稱此戰斃、傷、俘國民黨軍4。8萬餘人,而日方的傷亡數字僅為3600人;
國民政府方面則宣稱日軍死傷3萬餘人,第9戰區的傷亡人數為4萬餘人。
事實上,當時雙方在作戰中究竟各自損失了多少人,大概雙方誰都很難說得清楚。諱敗言勝,是在這場戰爭裡雙方都經常做的。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後世的日本防衛廳對於當年那場戰爭的所編輯的戰史資料裡。
那麼,這一仗究竟是中國軍隊勝利了,還是日軍勝利了呢?
從國民政府方面的宣傳看,顯然是將己方作為勝利者。而當時的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中將在其回憶錄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他甚至連中國方面把此次會戰冠之以“長沙會戰”的名稱,都認為是不準確的。他說,第11軍的作戰原案中並沒有一定要佔領長沙的提法,而是要在贛江與湘江之間打擊中國軍隊,若作戰進展順利則相機攻佔長沙,因此,如何有日軍兵敗長沙一說?在岡村寧次那裡,這次會戰被稱為“湘贛會戰”,並認為他才是勝利者。
而當時的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副處長兼作戰科長,在四十多年以後曾撰文指出:“此次會戰,我軍是逐次抵抗,且有既設陣地可供利用;日軍是攻者,常暴露於我陣地之前,其傷亡不會比我軍少。據實而論,只能算是一個”平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