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第106師團兵分兩路:一路向陰山村、羅坊西進,一路則向渣村、水口甘南犯。與此同時,日軍佐枝支隊由高安以東的大城、鼓樓鋪向第32軍陣地進犯。
羅中將接到前線戰報後,急令第60軍第184師抽兵扼守水口甘、樟樹嶺陣地,以鞏固翼側;同時,急電第183師星夜由西頭、邱家街向會埠南襲擊敵背;並令第74軍第51師由上富西南出發,兼程向上富前進,迎擊羅坊日軍,並協同第60軍三面進擊,聚殲會埠、陰山村之敵;第57師由分宜推進至水北街、錢墟地區;第58師由萬載推進至官橋街、東港地區;軍部由分宜推進至上富待命。
17日,南犯日軍先後佔領水口甘、樟樹嶺;西進之日軍則進佔羅坊、治城,隨後也轉向南犯。
為爭取贛北戰場的主動,薛長官於17日晚下令調整部署,令第49軍在錦江南岸佔領兩線陣地,集結有力部隊於高安南之蓬花塘;第32軍以1個師守備高安,1個師轉移於會埠、石頭街之線;第1集團軍向宜豐、徐家渡轉進;第74軍佔領泗溪、官橋街、棠浦之線,派一部向村前街前進,掩護第1集團軍轉進。
18日,日軍佔領了高安北部的村前街、斜橋和祥符觀,從三面完成了對高安的包圍,並與在會埠一線的日軍,形成了對第60軍和第58軍的包圍。在這種情況下,第60軍和第58軍被迫後撤;第32軍則棄守高安。
19日,日軍佔領高安。薛長官得知高安失守後,嚴令第32軍奪回該地,同時派第74軍前往增援。
20日,日軍第11軍命令第106師團在消滅高安附近之第9戰區守軍後,以一部掩護左側背,主力進入修水、三都附近,切斷第30集團軍和湘鄂贛邊區挺進軍的後路。據此,日軍第106師團即以佐枝支隊在奉新西南地區實行防禦作戰,以1個旅團開赴武寧,主力則在上富附近集結,準備西進。第32軍一部則乘機於21日乘夜北渡錦江,擊退日軍,並於22日收復高安。
23日,日軍第l06師團主力開始向修水方向西進。25~26日,日軍第106師團一部攻佔上富、橫橋、甘坊,另一部經九仙湯、沙窩裡突進至修水東南約30公里處的黃沙橋。
在渣津、修水一線對日軍進行防禦的是來自四川的第30集團軍王副司令長官部。
王副司令長官,號方舟,1886年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少年時曾就讀於四川武備學堂,畢業後一度去日本。回國後便一直在川軍中任職。全面抗戰爆發後,奉最高統帥之命,組建第30集團軍,並出任集團軍總司令。在完成了集團軍下轄的第72、第78軍的編制後,率部出川抗日。後因抗戰有功,被升為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
王副長官接到日軍向修水進攻的訊息後,令部隊避開日軍猛烈的攻勢,且戰且退,在銅鼓一線佈防。同時,羅中將急調第60軍和第74軍對西犯的日軍分別進行堵截。繼而,雙方在上富、冶城、甘坊一帶展開了拉鋸戰。
王副長官時年五十六歲,在戰場上度過二十多年了,素有“王靈官”之稱,出生入死已是家常便飯,面對日軍猛烈的攻勢,心中並不驚慌,他有自己的一套戰法。
當日軍炮火猛轟時,他不願拿雞蛋往石頭上撞。他所指揮的兩個軍,72軍正在修水防線,78軍還在增援高安的途中。他立即電令78軍火速回援,命令部隊避敵鋒芒,且戰且退,在銅鼓一線決戰。在駐防修水這幾個月裡,他早已看好了銅鼓一帶的地形。
王副長官的部隊在銅鼓向日軍反攻,進展順利,迫使日軍沿著先前進攻的路線撤回出發點。王副長官率部佔據了原有陣地,小戰鬥仍然零星不斷。106師團被牽制在修水,青木少將知道,在這一回閤中,日軍已不可能圍攻高安。
10月1日,羅中將重新調整部署:第49軍一部任高安以東、錦江南岸守備,主力在錦江北岸延接高安、南山何、店前、下觀童各要點,爾後以獨城、高安、村前街為基點,向大城、奉新、會埠、羅坊之敵施行遊擊,掩護本正面右側。
經過數日激戰,日軍終於支撐不住,開始分路潰逃。竄至黃沙橋的日軍主力退據黃花尖、海湖山、大板尖高地頑抗,一部向高輝宮、曾家嘴方向竄逃。在甘坊、冶城一帶的日軍則於10月3日拼死衝出重重包圍,並繼續西進攻下大瑕街、石街,達到預定的贛北西行最遠點。
10月6日,日軍第106師團在第33師團的策應下,分三路開始向奉新、靖安、武寧撤退。
贛北地區的中國軍隊各部隊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