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的統帥朱可夫元帥在其回憶錄中對日軍高階將領會下如下評語,“侵華日軍中的高階將領大抵都稱不上什麼名將”。
當然,對於這位阿南將軍,劉建業記憶最深的就是8月10日,最後時刻。
天皇裕仁召開帝國會議,在重臣們激烈的急論聲中,宣佈接受波茨坦宣言。這是自幕府時代以來沒有過先例的。
聚集在軍部的少壯軍官們,憤怒地圍著他們敬重的長官,指責他背叛了為國家浴血犧牲的人們。有人大聲地吼道,“是我聽錯了嗎?將軍,難道一直以來要求我們死戰到底的人不是您嗎?”阿南臉色蒼白,“這是陛下的聖諭,皇軍必須無條件服從。”他把配槍丟在地上,用手拍著自己的平頭,“如果有人要抗旨,就先開槍打死我。”
8月15日凌晨,日本宣佈投降前,阿南惟幾切腹自殺。
此前,在阿南要求部屬服從聖諭時,表示自己不會接受投降的恥辱。諸多軍官站了出來,請求與敬愛的將軍一同殉難,領頭者是井田大佐。阿南狠狠地打了他極為器重的井田一個耳光,“八格!我已經老了,但你——”阿南將軍鐵青著臉環視眾人,那些堅毅的朝氣蓬勃的面孔,“你們,必須為了國家活下去,建設日本的未來!”
日本用一代人的時間,坐穩了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的交椅。這是偶然的嗎?當初,劉建業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就不禁問自己這個問題。
“既然,我們已經決定在長沙城裡和日軍戰鬥,我們應該怎麼部署呢?”王師長問道。
“王師長,你是軍中前輩,閱歷深厚,還是由你來作部署吧。”劉建業謙讓道。
“雖然,我的資歷比你老,但是,你是軍長,我是師長,再加上是由你提議進行巷戰的,所以,還是應該由你來統一指揮的好。”王師長說道。國軍裡向來有一個傳統,如果軍官是兼任上一級部隊的副職,那麼一般來說,為了保持對他的尊重,都不會稱呼他的副職,而是稱呼他的主要職務。
“那麼不如我們組成一個統一指揮部吧,我們共同作決定好了。”劉建業提出了一個折衷的建議。
“也好,就這麼辦。”王師長答應了。由於兩支部隊雖然不是一個番號,但是都是出自陳部長的派系,可以說是同門,所以,王師長也並不會擔心劉建業會藉著這個機會吞併自己的部隊。只要雙方之間沒有戒心,許多事情也就好辦了。
“現在,我建議,我們的指揮所就搬到城裡的天心閣。那裡是城裡的制高點,可以便於統一指揮,王師長你看如何?”劉建業提出建議。
“我看可以。就這麼辦。對了,以後就稱呼我的字”立基‘好了,或者乾脆喊我老哥。“王師長說道。
“那就多謝了,王師長,不,立基大哥。”劉建業剛說出口,就想起來,連忙改口道。
第二百零五章 … 獨臂支撐(三)
天心閣在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為長沙重要名勝,也是長沙僅存的古城標誌。具體方位為長沙市中心東南角、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內。
天心閣的基址佔著城區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閣插雲”、“麓屏聳翠”、“疏樹含煙”、“池塘夕照”四景相隨,近有妙高峰為伴,遠望嶽麓山為屏,因而顯得更加挺峭、峻美。天心閣古城牆建立於明洪武年間,當時作為城市城牆的一部分,同時,兼具軍事防禦功能,這段古城牆共設九座炮臺,附建月城,使其形成半環拱式雙城格局,整座牆體採用石基磚砌,並經過多次修葺。
登上天心閣,極目四望,可將星沙古城景色一覽盡收。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尚有爭議,但明末俞儀已有《天心閣眺望》的詩,說明明末已有此閣。重修天心閣是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距今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天心閣”之稱,是據傳說而來,當時的星象學者認為這裡地勢高峻,地脈隆起,為文運昌隆之祥兆,於是在城樓建“天心”與“文昌”二閣以應之。昔日有對聯:“四面雲山皆入眼,萬家燈火總關心”,即是建閣的初衷。歲月流逝,天心、文昌兩閣均毀,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留下來,後在文昌閣遺址旁興建一閣便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由於地勢高,為攻守險要,這裡便成了兵家必據之地。太平天國時,西王蕭朝貴率軍攻打長沙就是從這裡進攻的。至今城牆上還留下了一些炮眼。1905年,孫中山、黃興在日本派遣同盟會會員陳家鼎回湖南組織同盟會機關,其秘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