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5部分

�形以趺囪�磕鞘竅壬�形冶硌萁J醯陌。∈撬�親砸呀J跫疾蝗縟耍�炙�俊�

和許多受過日本“皇民化”教育並視日本為宗主國的臺灣老一輩人的心情一樣,要他乍然接受日本戰敗的“殘酷”事實,承受長達二十二年日本教育的李登輝,內心深處的衝擊實非筆墨所能形容。一種“亡國”般的羞辱衝擊著李登輝內心深處。對中國,李登輝向來不帶好感;就二十二歲以前是日本人的李登輝而言,中國始終是他的敵人,哪怕天皇已經明令結束戰爭,向中國在內的盟國無條件投降。

日本於1895年至1945年殖民統治臺灣五十年,在此期間,當局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試圖將臺灣從中國割裂出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使擴充兵源,將臺灣作為補給基地,日本當局在戰時對臺灣實行“志願兵”制度。

但隨著戰情的需要,“志願兵”的制度後來演變為“徵兵”。由於軍人在日本是一個具有相當榮譽感的身份,因此日本侵略者初期並不情願讓他們眼中的“二等人”———臺灣民眾當軍人,而是作為“軍夫”。

按照“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軍夫”的排序,這是最劣等的人。1938年,日本首先在朝鮮實施志願兵制度,但由於擔心臺灣軍人在侵華戰場上會反戈一擊,因此直到1941年年底才不得不徵召臺灣軍人。這些“志願兵”一般是十九到二十三歲的青年,少數只有十七歲,最大也不過三十歲。

到了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於是,更多的臺灣青年就這樣被推到太平洋戰場,葬身海外。《高砂義勇隊》一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原住民籍士兵先被送到巴布亞紐幾內亞戰場,後又調到後方兵站負責糧食搬運,最後在密林中餓死,但他背上運送的五十公斤大米卻一粒未動。

據統計,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共有三萬名臺灣人被日本徵召後戰死海外,約2。8萬人被供奉在靖國神社,其中包括李登輝的哥哥李登欽。

李登欽日本名為“巖裡武則”,1943年10月在高雄左營“臺灣總督府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入伍,1944年4月進入左營海兵團,1944年7月被認命為海軍二等機關兵,1944年7月配屬於南洋諸島第32特別根據地,由高雄港出發赴菲律賓呂宋島,在菲律賓呂宋島戰死。

事實上,在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的過程中,強迫每個中國學生必須有一個偏名,就是在名字的第二字之後加上班級數,然後再加一個“郎”字,因此李登輝也有過“李登三郎”、“李登五郎”等名字。後來,李登輝起了一個正式的日文名字“巖裡政男”。

一般認為,李登輝父親名叫李金龍,在日本統治時期是深受日本上司稱道和器重的刑警,其家庭也因此受到日本殖民者的許多恩惠而發跡。李登輝之所以具有濃郁的親日情結,對中華民族感情淡薄,與此不無關係。但李登輝的種種表現卻讓人不得不置疑他的中國人身份,更是有人爆料說:“李登輝的爸爸是日本人?”

出示的照片是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拍攝的一張日本警官的集體照,照片上有9名戎裝的日本警官,一名中國人。據說其中的一人就是李登輝真正的生身父親。其依據有三點:第一點,前排4人中的左邊第一人,文章推測,無論是五官、臉型、輪廓等都與20歲時的李登輝極像。第二點,照片中的人,身材高大,光是坐著就比別人高出半個頭,相對之下李登輝的父親李金龍卻那麼瘦小,怎麼會生出那麼高大的兒子呢?第三點,這張照片被發現的地方,是在李家祭祀自家祖先的“源興居”祖室祠堂祖先牌位旁。按照臺灣一般人的習俗,只有神和仙人的影象才可以放置在祖先牌位的位置。這張照片如果對李登輝沒有特殊的意義,怎麼會被擺在祖先牌位的旁邊呢?李家祖先的牌位旁掛著一群日本警官的照片,而照片中的一個人又長得和李登輝那麼相像,這會是什麼意思呢?

根據攝影行家的推測,這張照片大約攝於1930年,當時李登輝七歲。傳說中的故事是這樣的:在三芝鄉“源興居”李家祠堂裡那幀照片中的九名日本警官之一,曾與臺灣的一位少女生了一個男孩,日本戰敗投降以後,沸騰文學臺灣重新歸還中國,當時在臺灣的日本人都被遣送回國,照片中的日本警官也被送回日本。這些警官回去後便杳無音信。李金龍因為在日本統治時期擔任過日本刑警,不但與日本刑警熟悉,而且為人又好交誼,所以日本警官所遺留的男孩便託付給他撫養**。這才傳出李登輝的爸爸是日本人。

這張照片引出的疑問,雖然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