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日軍第35軍直屬部隊和第26師團一部共1萬人的5艘運輸船遭美軍347架飛機的襲擊,炸沉全部運輸船和4艘驅逐艦,日軍1萬人幾乎全部淹死,軍用物資也全部損失。萊特島上的日軍在海上運輸線被切斷的情況下,儘管頑強奮戰,特別是第1師團第57聯隊在利蒙附近高地50天的戰鬥中重創美軍第1騎兵師和第24師(我們在朝鮮戰爭中很熟悉美軍這兩支部隊),以致美軍稱為“斷頸嶺”,但日軍彈盡糧絕下終於崩潰,第57聯隊僅餘200多人。第1師團是日軍中最老的師團之一,號稱精銳的“玉”師團,共有1。5萬人登陸萊特島,生還者僅743人。1945年1月中旬,萊特島戰役結束,島上日軍死亡6。8萬,美軍僅死亡3500人(總傷亡1。2萬人),只有日軍120。日軍在萊特島上的第35軍所屬的第1、16、26師團和第68旅團全軍覆沒,這是太平洋戰爭以來日軍第一次在一場島嶼戰中就被殲滅3個師團兵力。倭國首相小磯國昭曾宣稱“萊特島之戰是日美戰爭中的天王山”(天正十年,軍閥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在山崎交戰,佔領天王山為勝敗關鍵)。至戰敗後,小磯故作鎮靜,又宣稱“天王山之戰已由萊特島向呂宋島轉移”。倭國民眾因此嘲笑說:“聽說沒有敗,只是天王山移動了”。一時傳為笑柄。
1945年1月9日,美軍第6集團軍19萬人登陸呂宋島仁牙因灣,掩護艦艇達850艘。由於日軍頑強抵抗,美軍進展緩慢。麥克阿瑟於1月底將第8集團軍投入戰鬥,並投入第11空降師斷敵後路,很快就將掩護仁牙因灣至馬尼拉的日軍第19、23、103師團、第2坦克師團和第58旅團等部擊潰,於2月4日衝入馬尼拉。防守馬尼拉的是倭國海軍人員約2萬人,經一個月巷戰全部被擊斃。
3月3日,美軍佔領馬尼拉,隨後向呂宋島西南和東南部進攻。日軍建武集團和振武集團殘部分別退入克拉克以西和馬尼拉以東山區。與此同時,北進的美第1軍用推土機在山地中為坦克和重炮開路,向據險頑抗的尚武集團發動進攻。日軍尚武集團退入深山,在美軍包圍下,供應斷絕,疾病流行,病死或餓死甚眾,但仍堅持抵抗。
就在菲律賓戰役進行期間,西太平洋戰區的美軍部隊幾乎與此同時進行了硫磺島戰役。
自從美軍1944年7月攻佔馬里亞納群島後,就開始建立航空基地,出動B—29重型轟炸機空襲倭國本土。但馬里亞納群島距倭國本土將近1500海里,B—29進行如此長距離的空襲,由於受航程的限制,只能攜帶3噸炸彈,僅為B—29最大載彈量的30%。而且因為航程太長,戰鬥機無法進行全程護航,因此B—29只能在8000至9000米高度實施面積轟炸,效果很不理想。
硫磺島北距東京650海里,南距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630海里,幾乎正處在兩地的中間,島上的日軍不僅可以向東京提供早期預警,而且可以起飛戰鬥機進行攔截,甚至還不斷出動飛機攻擊美軍在塞班島等地的機場,更是大大降低了美軍對倭國本土戰略轟炸的作用。硫磺島對美軍而言,簡直是如鯁在喉。如果美軍佔領硫磺島,那所有的不利都轉化為有利,從硫磺島起飛B—29航程減少一半,載彈量則可增加一倍;戰鬥機如從硫磺島起飛,可以為B—29提供全程伴隨護航;甚至連B—24這樣的中型轟炸機也能從硫磺島起飛空襲倭國本土;更重要的是硫磺島還可作為B—29的備降機場,供受傷的B—29緊急降落或加油。因此美軍對硫磺島是勢在必得!美陸軍航空兵(即美國空軍的前身)司令阿諾德上將於1944年4月17日向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攻佔硫磺島的請求,美參謀長聯席會議隨即同意這一請求,責成太平洋戰區擔負此項作戰,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為就近指揮,將其指揮部從珍珠港移至關島。
硫磺島,位於小笠原群島南部,是該群島的第二大島,北距東京1200餘公里。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形狀酷似火腿,面積約20平方公里,島的南部有一座尚未完全冷卻的死火山,叫折缽山,海拔160米,終年噴發著霧氣,硫磺味瀰漫全島,故此得名。折缽山以北有一片比較寬闊平整的高地,稱為中部高地,再往北,地形逐漸起伏,並有數座山峰,被稱為元山地區,島上大部分地區都覆蓋著厚厚的火山灰。雖然硫磺島島小人少,但正處在東京與塞班島之間,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在1944年前,日軍僅僅把硫磺島作為太平洋中部與南部的航空中繼基地,只部署了海軍守備部隊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