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我曾經對劉老總說過,現在最適合的辦法就是先集中邱孫兩兵團和正在東進的黃培我兵團一起向宿縣以西地區攻擊前進,解除津浦鐵路以西的威脅,再掉頭向東,結果劉老總沒有聽從,堅持要先確保徐州,救出黃煥然兵團。結果,宿縣方面的兵力被調了出來。現在宿縣方面已經兵力十分空虛,只有一萬餘人。如果宿縣丟失,津浦鐵路被切斷,徐州的國軍部隊就會被斷了後路。”劉建業說道。
“這一點,你不用擔心。你還是做好你督戰官的職責吧。”杜光亭此時已經對劉建業有所不滿,並沒有耐心繼續聽下去。杜光亭如此不給與自己關係還算不錯的劉建業任何面子,也是顧及到了劉建業與郭廳長的親密關係。他既然已經對郭廳長心生猜忌,自然也就不會給予郭廳長關係極為密切的劉建業什麼面子,更不會給劉建業得知自己的作戰安排的機會。
第二天,杜光亭就在徐州“剿總”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在會上,杜光亭命令剛剛趕到徐州的邱和孫兩司令官率部火速會合李文卿兵團,向徐東發動攻勢,解救黃煥然。在座的人裡面有國防部戰地督戰官劉建業和國防部中將部員吳仲禧。
會議結束的第二天,邱雨庵率第5軍、第70軍趕至徐東,與李文卿兵團的第8,9軍組成“東進兵團”,在徐東的賀村至潘塘30公里寬的戰線上擺開陣勢,在大炮、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向曹八集一帶解放軍的阻擊陣地發起了瘋狂的攻擊。劉建業作為戰地督戰官隨同前往觀戰。
戰鬥迅速進入白熱化狀態。
就在杜光亭由南京飛往徐州的當天,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C也到達中野指揮部所在地毫縣,與陳、鄧會師。
解放軍的南線決戰又增加了一位軍中俊傑。
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按照毛澤D的各項電令,分別向徐州地區預定目標發起進攻,淮海決戰全面展開。劉、
陳、鄧想借杜光亭全力東援黃煥然、無暇顧及宿縣地區的防務之機,立即發動宿縣的戰鬥,斬斷徐蚌線,從南面威逼徐州,迫使杜聿明不敢傾徐州全力東援,支援華野阻擊部隊的作戰。
這一天,劉、陳、鄧立即遵照中央軍委、毛澤D的指示,制訂出攻取宿縣,斬斷徐蚌線的作戰方案:命令陳賡指揮第4縱隊和在商丘附近的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兩廣縱隊,直插徐州和宿縣之間,從南面逼近徐州;陳錫聯指揮的中野第3縱隊和秦基偉指揮的中野第9縱隊直接奔襲宿縣,攻取重鎮宿縣,楊勇指揮的中野第1縱隊進入宿縣西部地區,作為戰略總預備隊。決定於11月12日發起徐蚌作戰。
徐蚌線,指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是縱貫黃淮平原的交通動脈,徐州國軍幾個兵團的補給完全依靠徐蚌鐵路。所以,徐蚌線是徐州國軍集團幾個兵團與南京聯絡和退向長江以南的要道。守住了徐蚌線,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所以國軍統帥部一直把徐蚌線作為防守重點。
徐蚌線上有幾個十分重要的戰略要點,其中首當其中的是離徐州不遠的宿縣。宿縣是徐州和蚌埠兩重鎮之間的中轉站,是徐州通向江南的第一個咽喉要道,如果解放軍攻下宿線,不僅可以斬斷徐蚌線之國軍的聯絡,切斷徐州之國軍集團的後方補給線,而且可以從南面威逼徐州,使徐州成孤立態勢。這樣,徐州之國軍不僅不能傾全力支援黃煥然,而且自身也將難保。所以,攻取宿縣成為淮海戰役中決定性的一步。
11月12日,陳、鄧下達了徐蚌線作戰命令,中野陳賡、謝富治的第4縱在華野第3縱、兩廣縱隊的協同下,於宿縣以北向徐州方向發起攻擊;中野陳錫聯的第3縱和秦基偉的第9縱一部則不惜一切奪取宿縣。
陳司令員特意從華野調了炮兵支援作戰。對於宿縣的防務,蔣總統一開始也是非常重視的。在淮海戰役發起之前,曾將徐西的孫元良第16兵團、劉汝明第四綏靖區部隊撤到宿縣一帶。可是戰役發起後,華東野戰軍以雷霆萬鈞之勢,進逼徐州。徐州的劉經扶嚇壞了,連忙將徐蚌線上的孫元良兵團收縮至徐州,這樣,國軍在宿縣的力量就被削弱了。守衛宿縣的部隊剩下一個師、兩個交警總隊、一個裝甲營和一個軍官補訓隊,總計一萬餘人,依據堅固的城防工事頑抗。
劉經扶一直擔心徐州有失,命孫元良第16兵團離開宿縣去徐州護駕。而邱雨庵探得當面華野第3縱、兩廣縱隊紛紛南下,以為去圖謀從華中的河南確山向徐州方向東進的第12兵團。他們機關算盡,卻失了一著,沒想到解放軍有這麼大的胃口,竟要切斷津浦線關門打狗。
此刻,宿縣已經被中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