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1部分

有利於我陳鄧在攻鄭勝利後,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向東行動,協同3、廣兩縱,不但牽制孫、劉全部,而且可能牽制邱、李一部。具體行動,可在攻鄭後決定。我們預計是以一部留在鄭州、淮陽之線,以主力於邱李兩兵團大量東援之際,舉行徐州、蚌埠作戰,相機攻取宿縣、蚌埠,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破毀津浦路,使敵之交通斷絕,陷劉峙全軍於孤立地位。”

南京黃埔路。蔣總統對戰局的發展愈加顧慮重重,難下決斷。

人民解放軍攻克濟南後,蔣總統想避免以往所犯的錯誤,他在與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會晤時說:“必須研究中G的戰略與戰術以及野戰部隊的組織與訓練情形,借使在濟南所犯的錯誤不致重複。”他所說的“錯誤”,是指把王耀武的7萬部隊放置在孤立無援的濟南城,束手就殲,沒有在徐濟間尚可通行時及早撤離濟南。但是,蔣總統在政治上的需要決定了他在軍事上不可能有如此的明智之舉。就在他說過這話不久,他在東北的精銳之師又由於他的撤守不定而陷於絕境。現在對於徐州,蔣總統仍然是舉棋不定。

蔣總統對徐州守將劉經扶的能力很不放心。劉經扶是國軍部隊中最無能的將軍之一。甚至在國軍將領中,大多數人都瞧不起他,稱他為“福將”,這是因為他指揮作戰不行,卻在國軍軍隊中連連高升。抗戰初期,作為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的劉經扶,率部一潰千里,喪師失地,因此又獲得了“長腿將軍”的稱號。只因他“忠實可靠”,又有何部長在朝裡作為堅強後援,所以一直是蔣總統的心腹將領。1948年5月,蔣總統任命他為徐州“剿總”總司令,引起國軍許多將領的不滿,他們私下議論說:“徐州是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守;不派一虎,也應派一狗看門,今派一隻豬,眼看大門會守不住。”時至淮海大戰爆發前夕,蔣總統對劉經扶能否指揮徐州各軍也表示懷疑,為了預防萬一,決定臨陣換將。

劉經扶本人早就有離任的想法。在10月下旬時,劉經扶看到解放軍主力由魯中南南下縱隊有10多個,就憂心忡忡,想找一個有威望的黃埔生來當副司令兼前線指揮部主任,其目的就是想將前線指揮部放在徐州。自己可脫身到後方指揮。

這時,東北戰局已急轉直下。10月15日,錦州國軍10萬守軍全軍覆沒。19日後,長春10萬國民黨軍或起義或投誠,名城易色。28日,包括“五大主力”中的兩大主力新1軍、新6軍在內的國軍東北10萬精銳之師土崩瓦解。失敗的陰影濃重地籠罩著南京國防部。

10月28日下午,何部長在南京再次召集國防部作戰會議,研究如何應付日益不利的中原戰事。第二天,蔣總統的參謀總長顧墨三又邀請何部長等人研究中原作戰方針。會議提出守江守淮的主張,但對守淮又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以攻為守,徐州“剿總”除以一至兩個軍堅守徐州外,所有隴海鐵路上的城鎮一律放棄,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兩側,作攻勢防禦,並以黃維兵團進出周口附近,配合徐州方面作戰。另一種意見是將徐州兵力撤到淮河南岸,憑河防守,避開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徐州,依恃淮河阻止解放軍南下,以便爭取時間經營長江防線。兩案比較,國防部和參謀總部的基本意見是採取第一意見。

可是,作為第九“綏靖區”司令官的李延年,直到11月5日開始行動時仍然矇在鼓裡,毫無所聞。

10月30日,東北衛俊如集團全軍覆沒的結局已註定。蔣總統對東北已無事可做,便把杜光亭留在葫蘆島,讓他指揮葫蘆島的國軍部隊撤退,自己則返回南京。

在南京,蔣總統立即根據國防部和參謀總部的意見,確定了一個徐蚌會戰計劃,其內容為:將徐州“剿總”的主力收縮到徐州、蚌埠之間,依託這段鐵路實行攻勢防禦,可進可退,同時佈防淮河,阻止G軍南下。

10月30日下午,何部長再次在國防部召集開會討論中原作戰問題。這時,白健生也從漢口趕來參加會議,堅決不肯指揮徐州“剿總”和華中“剿總”聯合作戰,在兵力調配上也不像日前那麼慷慨了。

白健生關鍵時刻拆蔣總統的臺有他自己的打算。美國政府對南京政府的腐敗早就不滿了,在暗中支援李德鄰、白健生等,試圖扶持桂繫上臺,建立一個由他們直接控制的政府。以李德鄰、白健生為首的桂系巴不得蔣總統早日垮臺,由他們取而代之。白健生左右權衡,一方面為求自保,另一方面也希望蔣總統在戰爭中進一步失敗,支援李德鄰奪權。所以,當蔣總統邀請白健生兼任徐州“剿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