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進。日軍為了應對當時中國長江流域陰雨綿綿,道路泥濘,悶熱潮溼的作戰環境,專門調來原駐防颱灣、適應亞熱帶氣候作戰的波田支隊。這個支隊裡除了一些日本的在臺軍人,還有不少的忠於日本的臺灣籍士兵。
“日本人終於又開始動手了。不知道這一次的日本南線指揮官,還是不是崗村寧次那個老死不掉的?”在自己的新辦公室裡看著敵情通報的劉建業這樣不懷好意的想著。崗村寧次這個傢伙後來坐到了日本侵華日軍的總司令,戰後居然又無罪釋放。這件事一直是讓劉建業對蔣委員長不滿的。這個罪大惡極的傢伙,怎麼著也要關到老虎橋監獄才對,當然送到雨花臺刑場也是可以接受的。
13日,日軍第6師團攻佔桐城後,轉向西南方向進攻,17日陷潛山。24日,日軍一支陸戰隊由軍艦運送到東流登陸,攻向馬當。馬當位於皖贛接壤處,在長江右岸。馬鞍山橫枕大江,束水激流,極為險要。為阻止日軍艦艇西犯,中國軍隊在馬當江面設人工暗礁30處,沉船39艘,佈雷1600多顆。但如此重地,中國守軍只有一個營,加上從東方潰退下來的部隊,計500人。日軍向馬當猛烈攻擊,中國守軍每日在炮火中陣亡達百餘人。江防總司令劉興迭電第167師師長薛蔚英馳援馬當,但薛師遲遲不動。26日,馬當要塞的守軍經連日死守,犧牲殆盡,要塞陷入敵手。薛蔚英因持兵不援,貽誤戰機,被查辦處決。日軍佔領馬當後,直逼湖口。湖口守軍第26師官兵系四川人,由保安隊臨時編成,新兵多,武器劣。但在師長劉雨卿率領下,堅守不退,拼死抵抗。沒有重武器,只靠輕機槍、步槍、手榴彈同敵人近戰或肉搏。苦戰兩晝夜,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最後全師大部犧牲,存者不足三分之一。7月4日,湖口失守。同時,在長江左岸,日軍一部從合肥南下,又攻佔桐城、潛山。至此,中國守軍主陣地大門敞開,日軍在中國主陣地前佔據了出發陣地,武漢會戰的決戰,將拉開戰幕。
這一段時間,新編十四師也從大別山區,轉移到了武漢北面的防區。第118師也奉命從第三戰區調到了這裡,接受第六軍的管轄。當然,作為第118師前身部隊的老長官,劉建業又受到了原先的33旅那些舊日部下們的熱烈歡迎。見到了那些舊日曾經一起出生入死,和鬼子血肉搏殺的袍澤弟兄,劉建業也是既感到高興,又有些傷感。雖然和老部隊分別的時間並不長,可是不少的弟兄們,也已經永遠看不到了。
7月中旬,日軍大本營頒佈華中派遣軍新戰鬥序列:由畑俊六大將任司令官,下轄第2軍(司令官東久邇宮親王)、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和一個直轄兵團、一個航空兵團。其部署為:第2軍轄第3、第13、第10、第16四個師團及一個騎兵旅團,集結合肥附近,向大別山麓進犯,直趨信陽,迂迴武漢。第11軍轄第6、第9、第27、第101、第106師團及波田支隊,集結九江附近,分兵沿長江兩岸從正面向武漢推進。其主力主要放在長江以南地區,意在徑直逼近武漢,速戰速決。先後投入總兵力達40餘萬人,配備120餘艘艦艇,500餘架飛機。
針對日軍的動向,7月初,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作出武漢會戰的指導方針:確定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長江以北、第9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在長江以南聯合夾江作戰,保衛武漢;立足於外線,機動作戰,以空間拖敵4至6個月,逐次抵抗,消耗日軍。具體部署為:第9戰區第1兵團(司令薛嶽)擔任南昌至德安附近鄱陽湖西岸防禦;第2兵團(司令張發奎)擔任德安、星子至九江一線防禦。第5戰區第3兵團(司令孫連仲)、第4兵團(司令李品仙)擔任長江以北、大別山東麓一線防禦。武漢衛戍部隊(司令陳誠,後為羅卓英)固守武漢核心陣地,所屬部隊同時作為戰略預備隊,隨時準備支援前線作戰。中國先後投入總兵力達110萬人,出動40餘艘艦艇,100餘架飛機。蘇聯援華志願飛行大隊亦參加了會戰。
會戰開始之初的7月底8月初,儘管沿長江一線系侵略者此次進攻的主要方向,但雙方皆以重兵相對,因此日軍不敢輕舉妄動,除展開一些偵察性進攻,以試探中國軍隊防守的重點與防線薄弱之處外,大規模的作戰並未立時展開,致使該方向短時間內一度出現了大戰之前出乎想象的沉寂情形。
與之相對照,日軍自大別山方向展開的輔助進攻先行全力展開了,中日兩軍在“六(安)霍(山)商(城)麻(城)”一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該方向防禦任務由李宗仁指揮、白崇禧協助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