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彭德懷命令中朝聯軍堅守陣地,不準再後退一步,以爭取時間,掩護第二番兵團向進攻地區集結,準備對敵發起反擊。
由於中朝聯軍頑強阻擊,“聯合國軍”在難於前進的情況下,對於是否再次越過“三八線”以及用何種方式結束朝鮮戰爭,又發生爭論。英、法等國政府,認為此時正是結束朝鮮戰爭的有利時機,提出在“三八線”建立“事實上的停火”,謀求同中、朝兩國透過談判,結束朝鮮戰爭。在美國也有些人認為,美國的戰略應是“歐洲第一,亞洲第二”。美國總統杜魯門即主張在朝鮮戰場上如恢復到戰前雙方的態勢,可以透過談判來解決問題。
但“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自恃擁有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和海、空軍支援,堅持以武力建立“統一的朝鮮”。3月24日,麥克阿瑟發表了一項違背五角大樓原則的宣告,聲稱:“如果聯合國決定改變把戰爭限制在朝鮮境內而作的容忍的努力,把我們的軍事行動擴充套件到中國的沿海地區與內陸基地的話,肯定會使赤色中國在軍事上面臨迅速崩潰的危險。”麥克阿瑟還主張派遣空軍轟炸中國沿海城市和內陸工業基地,鼓勵臺灣蔣介石反攻大陸。
杜魯門聽到麥克阿瑟的宣告後大為生氣。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在其回憶中寫道:“麥克阿瑟將軍擅自發表的宣告,拆了總統的臺,激怒了我們的盟友。”①4月6日,杜魯門緊急召集白宮高階顧問馬歇爾、艾奇遜等對麥克阿瑟的宣告進行了深刻討論。馬歇爾等一致向總統建議,立刻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杜魯門以後寫道:“麥克阿瑟這一舉動逼得我無可選擇,我再也無法容忍他的抗上行為了。我認識到我本人除了解除這位國家的最高戰場指揮官外,沒有別的選擇……”② 1951年4月11日凌晨1點鐘,白宮新聞秘書肖特召見白宮記者團,散發了杜魯門總統致麥克阿瑟一份非同尋常的檔案:“我以總統和美軍最高統帥名義,非常遺憾地免去閣下駐日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美軍總司令、遠東美國陸軍總司令的職務。請閣下將指揮權移交給李奇微將軍並立即生效。”① 這則訊息首先透過無線電廣播於11日中午到達東京,並以特急新聞在全日本廣播。“這時麥克阿瑟正在他的官邸招待客人共進午餐。他的秘書錫德·赫夫滿臉愁容,眼淚汪汪帶著這撤職的訊息來到餐廳門口,立即將這不幸的訊息告訴了麥克阿瑟的妻子,然後她走在餐桌旁輕輕拍了拍她丈夫的肩膀,俯下身子悄悄地將這災難性的訊息告訴了她的丈夫,麥克阿瑟的面部表情一下子呆滯了,他像石雕一樣地沉默。隨後,赫夫親自拿著正式命令送給他的將軍”。②“麥克阿瑟接過命令,立刻目瞪口呆無言可談”。這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身任高階統帥,名揚天下的“常勝將軍”,不得不灰溜溜地返回美國,結束了他50多年的軍事生涯。彭德懷得知麥克阿瑟被撤職的訊息後說:“麥克阿瑟年已70高齡,吃了敗仗就發瘋,早該回家養老了,看來杜魯門要比他明智些。”
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是原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他已覺察到要從地面進攻佔領朝鮮全部領土是十分困難的,妄想組織兩棲作戰部隊企圖在中朝軍隊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將戰線推進到北緯三十九度線,在朝鮮半島蜂腰部(東起元山西至新安州)建立新的防線。李奇微認為,這條橫貫朝鮮半島只有170公里的狹窄地帶,進可攻,退可守,又是朝鮮北部的腹地,佔領這一線後,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均為有利。為實現這一企圖,李奇微命令美空軍機群對中朝軍隊後方交通線、物資囤積地和軍隊集結地域進行猛烈的轟炸;命令美海軍對朝鮮北部東西海岸島嶼進行偵察襲擾和炮擊;計劃從日本及美國本土增調部隊到達朝鮮。此時“聯合國軍”在朝鮮第一線地面作戰部隊(不含勤務部隊)增加到約40萬人。
新上任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是美國西點軍校的優秀生,被美國人稱為“戰場上的風雲人物”,他的企圖雖比麥克阿瑟高明,但志願軍對他的計劃也早有預料。在麥克阿瑟還未被撤職之前,彭德懷即在志願軍黨委擴大會上分析說,敵人可能在我側後登陸,我軍應準備在4月下旬、最遲在5月上旬對“聯合國軍”實施大規模的反突擊戰役,打破敵人的登陸企圖。
彭德懷原設想繼續誘敵深入一步,但敵人透過各種偵察手段發現志願軍第二番兵團已到達朝鮮前線,遂令各路進攻部隊逐步停止攻擊,迅速構築工事,準備抗擊中朝聯軍的進攻。至此,長達兩個多月的第四次戰役以“聯合國軍”停止攻擊而告結束。這次戰役中朝聯軍殲敵7。8萬人,自身傷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