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也是不會錯的。敵人是一定會來的。今天伏擊不成不要緊,就當成咱們的一次演習。告訴大家要有耐心。他分析道:你們要掌握敵人的心理嘛!胡宗南雖然是個草包,但是他的主力由延安北上安塞之後,需要派兵保障其側翼安全,這一點軍事常識他還是有的,不然他怎麼能撈一個陸軍上將當呢?何況他有大炮、坦克,有汽車,又想捕捉我主力部隊,這陝北唯一的一條公路,他能不走嗎?所以說,他一定要來。
當晚,彭德懷和習仲勳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報告:敵三十一旅24日到達拐峁,停止前進,可能是待補糧食(按:事後得悉,三十一旅在川口宿營補給)。我們明日仍按原計劃部署待伏三十一旅。同時電令各縱旅首長:“明日我軍仍以伏擊之勢,按24日部署堅決執行伏擊。必須耐心認真佈置,勿因敵一二次不來而鬆懈戰鬥準備。”彭德懷再三強調:要嚴格做好偽裝保密工作。
3月25日凌晨4點左右,寒星閃爍,群山灰濛。西北野戰兵團主力進入原地區設伏。上午6時許,胡軍第三十一旅由川口、拐峁沿公路向青化砭前進,其空中偵察和地面的火力搜尋,都沒有發現野戰兵團的伏擊部隊。於是大模大樣朝前走,機槍、小炮裹著槍衣、炮衣,還捆在馱子上。10時左右,其先頭部隊進至青化砭附近,後衛過了房家橋,整個行軍縱隊完全進入彭德懷佈下的伏擊圈內。在訊號槍發過後,西北野戰兵團按預定部署,在石綿羊溝緊緊封住袋口,攔頭斷尾,東西兩側部隊以排山倒海之勢,猛烈夾擊敵人。迅速將敵壓至不到7公里長,只有二三百米寬的川溝裡。敵軍首尾不能相顧,兵力尚未展開就完全喪失指揮,頃刻間亂作一團。經過1個多小時的激戰,三十一旅直屬隊及九十二團2900餘人全部被殲滅,旅長李紀雲被俘。整個戰鬥打得非常快速,乾脆利索,子彈消耗少,繳獲多,當時被新華社稱為“模範戰例之一”。
戰鬥結束後,彭德懷興奮地說:“敵人氣勢洶洶,可是在眼前這小小的戰場上,我們以絕對優勢兵力壓倒了它。在具體戰鬥中,就得殺雞用牛刀!”
彭德懷高度讚揚邊區群眾的作用,說:“古人寫信,信封上寫‘如瓶’兩個字。邊區群眾對敵人真是守口如瓶,不是自己人就不給你說真話。青化砭這一仗,要不是在陝北,是很難打的。”
青化砭之戰是西北野戰兵團撤離延安後,彭德懷依靠優越的群眾條件和有利地形,徹底乾淨殲滅敵人的第一仗,既打擊了胡宗南軍的囂張氣焰,又振奮了西北野戰兵團的鬥志,提高了邊區軍民的勝利信心。
當蔣介石、胡宗南正起勁吹噓攻佔延安的“大勝利”之際,青化砭殲滅戰給了胡宗南當頭一個悶棍。他不敢吭聲,總結教訓是因兵力分散而被殲。西安綏署在其“得失檢討”中認為:三十一旅之所以被殲,一因兵力單薄,再因疏於搜尋警戒,三因未走山地而專用川道,遇伏擊不能立即佔領高地作堅強之抵抗而使全軍覆沒,是為前車之鑑。於是採取其國防部制定的“方形戰術”,實行寬正面集團式的“滾筒”前進。隊伍開進時集結幾個旅為一路,數路並列,縮小間隔,互相策應。白天走山竄嶺,輕易不下山溝;夜間露宿山頭,構築工事,穩紮穩進。認為這樣既可以避免分散孤立而被殲,又可以找到西北野戰兵團主力進行決戰。
彭德懷識破胡宗南的新戰術,採取了相應的對策:組織小部隊在敵兵團的前後左右不斷進行襲擾,長時間地疲憊消耗敵人。野戰軍主力選擇有利於機動的地點隱蔽,耐心等待敵人弱點暴露和兵力分散再行聚殲。彭德懷說,你大部隊滾筒式一躍再躍,我就讓你在滾動中推磨轉圈,把你當小毛驢那樣牽著走。
青化砭戰鬥後,胡宗南判斷西北野戰兵團主力在延安東北地區,即於3月25日令其整編第一軍、第二十九軍共11個旅,由安塞、延安、臨真鎮地區,兵分3路,經延長向延川、清澗地區前進,企圖在這一線尋殲野戰軍主力。西安綏署命令:要“以主力由延川、清澗地區先切斷黃河各渡口,爾後向左旋迴包圍匪軍於瓦窯堡附近而殲滅之”。
3月26日,彭德懷向中央軍委報告:“胡宗南目前尋我主力決戰”。“我們擬順應敵人企圖,誘敵向東。以新四旅之兩個營,寬正面位置於青化砭東及其東南,節節向延川方面抗擊”。
從3月29日至4月3日,敵人先後佔領延川、清澗、瓦窯堡(子長)三城。但連連撲空,未找到西北野戰兵團主力,其部隊卻被拖得疲憊不堪,給養也嚴重困難。
4月初,毛澤東給彭德懷、習仲勳來電提出:“我軍殲擊敵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