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我只得回老家。

“莫等愁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次回到舅舅家後,想起爸爸媽媽在外面很辛苦的樣子,我總是把這些古人的話一遍遍寫在本子上,來管束自己。可是,“家”還是那個樣子,我沒有勇氣呆;在外面玩野了,上課的時候,我也集中不了精力聽老師講課;當別的同學又想欺負我的時候,我控制不住,想打架、想跑。我開始逃課,和人打架。打不贏的時候,我就叫上幾個在外面玩熟的朋友一起打……

一個人的時候,我還是很後悔,有時候我也流著淚發誓:我是男子漢,我一定要堅強,一定要堅強起來!可是,每次都做不到,我也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做得到……

這三個個案所反映的情況,在留守兒童中非常普遍。他們衣食無憂,但自小渴盼親情呵護,而恰恰是這個最根本的願望得不到滿足。面對孤寂的生活,如超超,甚至不惜以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為代價換得母親的歸來。徐潔的情況在生活中更具典型性。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良好的傾訴物件,在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期得不到父母正確的引導,在情感上也得不到足夠的關心,便很容易走上偏路。

“想要一個家,一個自己的家。左手牽爸爸,右手牽媽媽。”男孩傑傑留在我調查表上“最大的願望”一欄裡的這句話,讓我潸然淚下。

一邊是孩子們掰著指頭一天一天苦數歸期,一邊是父母因這樣那樣的考慮,很少返鄉。對於尚在中小學生階段的留守孩子,父母伸手可及的髮膚、觸目可及的音容笑貌,就像嬰兒需要吮吸母|乳一樣,是他們生命的基本需求,簡短的幾句電話問候,怎麼能滿足兒童的情感渴求,更何況有些兒童甚至想聽聽父母的聲音都不可得。

據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課題組2004年8月對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十個省區一百一十五個自然村的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大多數父母與留守子女的電話聯絡頻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訪問的父母中,60%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絡一次,10%平時根本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