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氳凸齲恍率蘭停�奕舜由蝦8闖觶桓行簧蝦S帕嫉耐蹲駛肪場⒘己玫惱�呋肪常桓行簧蝦H嗣竦暮癜�J酚裰�嫻鬧匭掄酒鵠戳恕!�

3.“還錢風波”的媒體效應

“新聞無小事,媒體無大小。”這是由“媒體共振規律”決定的:無論多麼不起眼的媒體,只要是合法存在的,它的話語權不亞於任何一個主流的大媒體,因為在網路時代和新聞炒作的今天,只要一個媒體發難——即使那完完全全是一則虛假新聞——網上也會立即被轉載傳播。

第三節 重建信譽:史玉柱還錢風波(3)

商界借勢升雲,不花錢而借得媒體打響企業名氣的最成功案例無疑由阿里巴巴的馬雲締造。馬雲與其說是位眼光卓絕的商人,不如說是一位熟知媒體、大眾心理反映的“心理學家”。這位在宣傳策略上看似保守的IT新貴,也並沒有逃過媒體異常靈敏的嗅覺,尤其是阿里巴巴反其道而為之的沉默更加激起了媒體的好奇心與窺視慾望。

1999年5月,杭州一媒體刊載了一篇標題為《想做全球貿易,阿里巴巴拒訪》的短幅報道。阿里巴巴欲擒故縱、欲拒還羞的態度不由得吊起了更多媒體的胃口,阿里巴巴“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也使眾多新聞人按耐不住。

終於,海外媒體開始對馬雲表現出極大熱情,第一個來到杭州的是美國的國際媒體《商業週刊》。而此前一言不發、金口難開的阿里巴巴也被《商業週刊》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緊接著便是早期英文版的《###》。

當該刊記者在杭州一個居民區住宅裡找到阿里巴巴,在記者驚異的目光中,阿里巴巴公司的場景被形容為“面積不大的住宅裡擠著20多個員工,地上到處都是鋪開的床單,空氣裡還有鞋子的味道。”記者當場驚訝得目瞪口呆!

託《商業週刊》的“福”,很快,馬雲和阿里巴巴就在歐美名聲日隆,來自國外的點選率和會員呈爆增之勢。就這樣,馬雲不花一分一毫,卻引來了無數媒體甚至是國際性媒體的爭相報道。

雖然,史玉柱說,“2001年還錢的‘新聞’不是策劃,至於全國媒體的報道也是被你們生逼出來的。不管外界怎麼評價,其實說到底我不是太張揚的人,能迴避就回避,儘量少接觸,因為我現在沒這個需要。”但“無心插柳柳成蔭”,透過還錢之舉,2001年上半年史玉柱還是成了全國上下、大江南北曝光率最高的名字之一,憑著還錢的舉動,史玉柱還成功當選中央電視臺評出的“2001年央視十大風雲人物”,一時更是聲名鵲起、轟動“武林”。

試想,如果將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都換算成廣告版面的話,這個價格將遠遠超過史玉柱還錢所花出的一個億。而知悉傳媒和廣告操作的人都知道,以新聞刊出的報道比之廣告的傳播效果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更何況,如果當初欠下的錢不還,不管史玉柱跑到上海還是北京甚至巴黎、紐約,也不管他依靠腦白金、黃金搭檔或者其他產品賺得了再多的利潤,也不管新的公司叫巨人投資或者健特或者其他名字,他的心靈將永遠得不到安寧,他的行動將永遠偷偷摸摸——只要他亮出史玉柱的名字,難保不會有債主找上門來。

這樣來看,史玉柱還錢的策劃就更加臻於完美——不僅解除了心頭之痛,更重要的是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4.“泰山論劍”——史玉柱的民營企業的十三種“死法”

2001年2月15日,當還錢一事依舊餘波未平時,還處於媒體聚光燈照射下的史玉柱在去參加“泰山會議”的飛機上列出了民營企業的“十三種死法”,並在“泰山論劍”中大吐苦水。

一直以來,史玉柱顯然是把“泰山”當成了自己的“孃家”,自己的精神寄託。按照史玉柱自己的話說,在低谷的時候,“泰山”始終給了其很大的精神幫助和動力支撐。而今,史玉柱需要將這幾年的情況對“泰山”做一個一五一十的交待。

想當初,史玉柱作為發起之一策劃了“泰山論劍”——即“泰山產業研究院”,巨人集團曾承辦了第二屆年會,彼時的巨人正一片風光。

“泰山產業研究院”成立於1994年,這是一個非營利機構,每年召開一次例會,聚集了一批中國民營企業界的頭面人物,其中包括段永基、柳傳志、段永平、馮侖、盧志強、林榮強、鄭耀文、遠思和吳力等。顧問是吳敬璉和胡德平。段永基任理事長,柳傳志任總裁,華貽芳是秘書長。

像武俠小說中千里獨行俠般定期切磋武藝一樣,這些“江湖大哥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