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以上均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簡直成了春秋時代的“縱橫家”了。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裡說,春秋戰國時期,學派共有十家。韓非在《韓非子·顯學篇》裡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當世最著名的學派是儒家和墨家。儒家的祖師是孔丘,墨家的祖師是墨翟。)他們互相批評、攻擊,又自我標榜,其目的就是要諸侯國君不要聽信別的學派的主張,而要他們實行自己這一學派的主張。代表儒家一派的荀子對墨子批評說:“我以墨子之‘非樂’也,則使天下亂;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荀子·富國》)(我認為墨子主張“非樂”,是造成天下禍亂的根源;墨子主張“節用”,是造成天下貧窮的根源。)儒家另一派的頭頭孟軻更謾罵墨子說:“楊氏(名家代表楊朱)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據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可見墨翟的學說在當時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孟子還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楊朱和墨翟的學說不消滅,孔子的學說就無法發揚。)(均見《孟子·滕文公下》)儒、墨兩家的鬥爭簡直成了你死我活的鬥爭。不僅不同“家”互相批評、互相攻擊,甚至謾罵,即使同一“家”的不同派別也互相進行攻擊和自我標榜。例如孔子之後,“儒分為八”(《韓非子·顯學篇》),孟軻一派說,他才是儒家的真傳。荀子對儒家幾派的批判,幾乎沒有一派能倖免,對孟軻這派批判尤甚(見《荀子·非十二子篇》)。縱橫家正是在這種“百家爭鳴”的形勢下崛起的一“家”。

《漢書·藝文志》說“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行人之官”即當時外交官。為什麼說是“從橫家”呢?司馬遷說:“及田常(齊簡公時大夫)殺簡公而相齊國(前481年),諸侯晏然(安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三國(趙、魏、韓)終之卒分晉(前403年),田和(田常曾孫,為齊宣公相)亦亦滅齊(指姜齊)而有之(前386年),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強兵並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史記·六國年表序》)《韓非子·五蟗篇》說“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從衡之黨,則有仇讎之忠(同”中“,心思),而借力於國也。”(群臣談論外交大事的,不是分屬於合從、連橫兩派,就是有互相敵對之心,而借國家的力量來報私仇。)又說“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戰國初,各國先後皆進行了政治改革。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先後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為相,李悝是子夏(孔子的學生)的學生,是戰國時代法家的始祖;經過改革,成了當時最強盛的國家。趙國在前403年任公仲連為相,也進行了政治改革。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時,任用法家吳起(李悝的同學)進行了政治改革。韓昭侯在前355年任用法家申不害進行了政治改革。齊威王(於前357年)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政治改革。秦國地處僻遠,比較落後,孝公(前361年-前338年)時,深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感到諸侯輕視秦國,這是奇恥大辱),於是下令國中,要求政治改革。此時衛鞅(即商鞅,李悝的學生)入秦,前356年秦孝公就委任衛鞅為左庶長(秦爵為二十級,左庶長為第十級),開始進行變法。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秦惠王(前337年-前311年)即位後,雖車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新法仍未廢棄,繼續執行。因此秦國由落後而先進,從貧窮到富強,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雄厚的大國,並開始進行兼併六國的戰爭。秦國強大的壓力,使其它六國感到莫大的威脅。於是各國君主紛紛爭取盟國,力圖聯合抗秦。可是六國彼此之間,仍然是矛盾重重,很難堅守盟約。秦國卻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從中破壞它們的團結,或聯齊伐楚,或約楚攻齊,各個擊破。所以,六國聯合以抗秦稱“合從”,與秦聯合攻擊它國稱“連橫”。戰國七雄(秦、齊、楚、趙、魏、韓、燕)在政治外交上或合從,或連橫,明爭暗鬥,瞬息萬變。二百多年來,七國一直不斷地反覆地進行戰爭,直至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為止。

遊說諸侯的風氣,春秋末期,孔、墨兩家已倡之在先,不過他們當時或主張“以禮為國”,或主張止兵“非攻”,,還沒有象後來從橫策士的那種風氣。到了戰國時期,孟子就有“處士橫議”(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