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8部分

,顯得古香古色,但偶爾夾雜的鼓點聲,又來著一點搖滾與流行的味道。這古今中外的兩種音樂想結合,居然顯得那麼得自然和諧,就好像即在聽傳統古典歌曲,又同時在聽現代流行歌一樣。

二樓包廂裡,一箇中年男子手中的雪茄已經燃到盡頭也沒有察覺,直到燒到了手他才吃痛跳起來。

這男人叫做李振華,正是黃煥嬋所在的新加坡唱片公司的老闆。

李振華和鄭振坤是好朋友,王梓鈞這個臺灣大歌星來新加坡開演唱會,他自然要好好招呼。而黃煥嬋來做王梓鈞的演唱會嘉賓,也是他最先提議的。

這個時候,演唱完畢的黃煥嬋也來到了李振華的身邊,見狀慌忙把地上還燃著的雪茄撿起來按熄滅。

“麗莎,你知不知道這首歌叫什麼名字?”李振華問。

黃煥嬋搖頭道:“不知道,從來沒聽說過。”

李振華讚歎道:“天才啊,真是個天才。融匯古今,學貫中西,少見的天才歌手,我要是有女兒,非得逼著他入贅不可。也只有鄭兄才會由著他的性子,將一場演唱會辦得這麼出色,一口氣唱了近十首沒有出過唱片的新歌。”

黃煥嬋笑道:“最可氣的是,他介紹自己的時候,老說自己是個導演,而不說自己是個歌手。我看啦,他是在把寫歌唱歌當業餘愛好吧。”

“……暴殄天物,真是浪費了這麼好的天賦”李振華憋了半天,終於弄出這麼一句評價,可聽到王梓鈞的歌手,卻不由自主地用手敲著椅子扶手,嘴巴跟著輕輕唱起來: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牆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

王梓鈞唱這首中國風,不是為了表現自己創作力有多強悍,而是想要推行中國文化。寓教於樂,有時候文化的推廣,歌曲、小說、電影、遊戲等等作品反而比正統的教育更加行之有效。

為什麼中國人的認同感如此之強悍,為什麼老一輩的海外華人始終掛記著祖國,想要葉落歸根?

就在此時,新加坡還屹立著抗日死難者紀念碑,來紀念日軍在新加坡大屠殺中死去的無辜者。而日軍在新加坡搞大屠殺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新加坡的華僑聯絡東南亞各地的同胞為祖國的抗戰捐款,並且組建新加坡義勇軍奔赴國難,支援抗日。

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孔聖人的話,直接闡明瞭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向心力。

中華民族,不是單純以血統種族來論,而是依靠文化認同來劃分。以孔聖人的觀點,無論是黑人、白人,只要學習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那麼他就是個中國人;而生於中國,長於中國,但卻是黃皮白心,認為歐美文化是精華,華夏文化是渣滓的,那麼他就是個外國人。

這才是大中國,一個文化上的大華夏民族。這才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不滅的根本,無論是哪個少數民族將中國領土佔領,只要要認同了中國文化,他最終都會被同化成中國人。

《東風破》當然不能代表中國文化,但它卻可以和王梓鈞的名氣結合在一起,讓喜歡它的人逐漸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然後去接觸她、瞭解她,最終為她的魅力所傾倒。

華人的電影想要走出去,中國的文化就必須走出去,得到其他人的認同。美國的好萊塢大片之所以能風靡世界,除了其完整的制度外,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二戰以來,美國的文化隨著其軍隊奔赴世界各地,獲得了當地或主動或強迫的接受認同——比如日本、韓國、西歐、東南亞……

各地的人都以看美國片,學美國文化為自豪,其電影自然能夠暢銷。

——————————————————————————

完美,堪稱完美

一場美輪美奐的演唱會,一飽眼福耳福……

這就是東南亞媒體對王梓鈞這場演唱會的評價,若不是這些媒體與海山唱片簽有一定的保密協議,他們估計逐一來讚歎。

在新加坡的演唱會持續了三天,王梓鈞在金球獎獲得提名的訊息也終於傳了過來,頓時把王梓鈞在東南亞的名氣推到最高峰,弄得好像不認識王梓鈞就不配說自己是華人一樣。

特別是那首叫做《東風破》的歌曲,更是被觀看了演唱會的歌迷吹得神乎其神,無數人望眼欲穿,想要買到關於王梓鈞新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