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蘭斯的答案有些意外,可是仔細想想,卻又在情理之中,似乎除了這個答案之外,就沒有其他可能了。也許,在提問之前,珀西就已經知道了答案,只是蘭斯以更加確定的姿態肯定了他的想法。
珀西嘴角不由露出了淺淺的笑容,然後笑容一下沒有控制住,撲哧一下就溢位了聲音,但很快就收了回來,重新恢復了認真的表情,“接下來呢?電影你打算自己剪輯嗎?”
“我不打算給自己增加更多負擔。”蘭斯輕笑著說到,“再說了,剪輯師工會肯定不會希望看到我的身影。”
剪輯,這是電影製作工業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簡單來說,導演是運用鏡頭來講故事,但鏡頭的運用是有限的,必須透過剪輯來完成銜接,於是就誕生了剪輯師的工作——他們則用剪輯的方式來拼接故事。一名優秀的剪輯師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而剪輯風格對於電影風格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終極獎項是最佳影片,群雄逐鹿之地;除此之外,被劃分在技術部門的最佳電影剪輯獎則被成為“小最佳影片”,是一部作品整體實力的重要證明,在奧斯卡漫長的歷史裡,絕大多數最佳影片的得主同時都是最佳剪輯獎的獲得者。
事實上,在電影誕生之初,剪輯都是由導演兼職的,因為電影本身就是導演創作出來的,他對於鏡頭的銜接有著最清晰最準確的理解。不過伴隨時間推進之後,剪輯師這一職業就逐漸被分離了出來,因為剪輯師和導演還是有所差異的。
剪輯師比導演更加客觀,因為他們沒有參與拍攝,所以在創作過程最為冷靜,他們準確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對電影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剪輯師必須學會置身於外,把一切當成戲,把每個場景僅作為場景來處理,從而達到最好的效果。
許多時候,導演往往不願意割捨,希望鏡頭長一點再長一點,但剪輯師必須堅定自己的想法,果敢地把多餘鏡頭全部剪掉,讓電影達到最好的效果。
剪輯師和導演之間既是互相合作,又是互相對立的關係,創作理念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往往會讓二者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敏感。
伴隨著大型電影公司的成立,公司為了削減導演的權力,確保電影最終成品的效果,於是支援剪輯師和導演工作分離,然後把剪輯權握在手中,以此來控制電影質量;同時,美國剪輯師工會的成立,阻止了導演的壟斷地位,現在在好萊塢,導演被禁止兼職剪輯師——他可以參與到剪輯環節之中,但剪輯的工作必須由專業剪輯師來完成。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電影出現了導演剪輯版和正式版的區別,同時電影產業還出現了初剪權和最終剪輯權的區別。這些都是電影公司與導演之間爭奪權力的重要戰場。
只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這樣的大導演才能夠把最終剪輯權握在手中,即使如此,電影公司依舊擁有最終拍板權——如果最終剪輯版本依舊不滿意,他們可以要求導演重新返工;少部分取得一定成績的導演可以拿到初剪權,然後祈禱自己剪輯出來的版本能夠讓電影公司滿意,否則之後的主動權就不在他們手中了。
在影史長河裡,“美國往事”就是最著名的一部“電影公司握有最終剪輯權而徹底毀於一旦”的作品,電影公司的閹/割版讓電影變得面目全非、不知所云,以至於導演賽爾喬-萊昂內(sergio-leone)最終鬱鬱而終。一直到十幾年之後,導演剪輯版才重見天日,讓全世界驚愕一片。這部作品也被認為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失敗”。
可以說,剪輯是一部電影成功與否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殺青,僅僅意味著另外一項工作的開始而已。對於“上帝之城”來說更是如此,拍攝僅僅只能說是佔據了百分之五十的作用,剩下百分之五十必須由剪輯來完成。
幸運的是,由於“上帝之城”是一部獨立作品,而且由蘭斯自己的公司混沌影業投資製作,所以剪輯部分就簡單了許多,沒有什麼初剪權和最終剪輯權的爭奪,也沒有公司和導演之間的權力角力。
“剪輯師我之前就已經聯絡好了,一個老朋友,我讓他把最近的時間都空出來,全身心投入我的工作之中。回去洛杉磯就可以開始工作了。”蘭斯已經不是第一次製作電影了,所以整個流程都成竹在胸,早早做好了規劃。輕輕吐出了一口氣,“現在問題不是剪輯,而是發行。”
珀西也沉默了下來,“上帝之城”的發行,這甚至是一個比拍攝還要艱難的任務。一場夢魘才剛剛結束,就要開始另外一場夢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