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海外票房居然超過了北美票房,這儼然就是神話,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
這也導致了業內人士紛紛對電影進行了分析探討,最後發現,“罪惡之城”因為題材限制,最開始只有英國和德國兩個地區購買了海外發行權,這導致了電影的海外上映延遲十分厲害,這原本是一件壞事;但結果電影在北美引發的廣發討論爭議,卻透過網路開始發酵預熱起來,在電影正式上映之前,官方網站的預告影片和相關活動就已經在海外得到了難以想象的關注,引發討論狂潮,尤其是歐洲市場。
另外,伴隨著犯罪三部曲的名號出現,在“罪惡之城”上映之前,“上帝之城”和“借刀殺人”的錄影帶租賃都迎來了一個小高/潮。帶著“犯罪三部曲”的思想去重新審視此前的兩部作品,進一步引發了人們的討論和反思,等這些反應都發酵起來之後,“罪惡之城”也就相繼上映了,促使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就是在這樣陰差陽錯的時間差之中,為“罪惡之城”的票房爆發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反而使得“罪惡之城”成為了犯罪三部曲之中海外票房表現最為出色的作品。
從北美到海外,“罪惡之城”展現出了橫掃千軍的姿態,全球範圍內收穫了四億兩千四百萬美元票房!
這是蘭斯第二部全球票房突破四億的作品,但撇開“後天”不說,“罪惡之城”集中體現了蘭斯的個人特點,以及蘭斯的市場號召力,這部作品巨大成功的背後,蘭斯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甚至可以說是唯一功臣。
犯罪三部曲的成功,從藝術方面引發的探討,到商業方面取得的成就,無疑讓人們看到了蘭斯的潛力。就猶如克里斯托弗…諾蘭賦予“蝙蝠俠前傳:俠影之謎”的哲學睿智一般,他展現了自己對商業節奏的把控和對藝術核心的思考,儼然在商業與藝術平衡之間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密碼,但克里斯托弗還沒有能夠真正地證明自己,蘭斯卻已經做到了,憑藉著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從四千萬的小額投資,到四億兩千萬的全球票房;從被拒絕的漫畫改編,到折服眾人的鏡頭語言;從缺乏亮點的卡司陣容,到閃耀明星的強勢崛起;從簡單粗暴的犯罪電影,到寓意深遠的三部曲……蘭斯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奠定了自己在好萊塢的歷史地位,這條通往電影巨匠的道路,蘭斯已經走在路上了!
時光荏苒,人們猛然發現,不知不覺之中,他們鑄就了歷史,見證了歷史,書寫了歷史。(未完待續。)
572 赤子之心
從“華爾街日報”到“華盛頓郵報”,從“紐約時報”到“芝加哥論壇報”,所有人都在驚歎著蘭斯連續三部作品北美票房突破兩億的壯舉,幾乎可以說是以最高待遇為這位新生代導演奠定了地位。
即使西海岸的各大媒體不願意承認,但他們也沒有辦法改變既定事實。
將手中的“紐約郵報”放到了桌面上,蘭斯顯得有些心不在焉,媒體的如潮讚譽似乎也沒有辦法吸引他更多的注意。
蘭斯知道,媒體就如同牆頭草,永遠都是錦上添花,不見雪中送炭;永遠都是火上澆油,不見排難交鎰;永遠都是落井下石,不見濟困救危。也許今天他們還在讚美如歌,明天就會看到他們群起犯難了,即使是東西兩岸之爭所導致的偏頗,歸根結底也只是利益之爭而已,依舊無法改變媒體的本質——利益至上,娛樂至死。所以,對於公眾人物來說,媒體的稱讚也好批評也罷,相信三成就夠了。
更何況,蘭斯還知道,“罪惡之城”僅僅只是混沌影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契機而已,接下來公司的發展規劃還需要理清思路,發行部門的建立,以黑名單為首的人才吸納體系,除了他之外的其他專案的開發……現在的混沌影業看起來勢頭兇猛,但本質來看,他們依舊只是一家小型電影公司——距離中型的規模還有一段距離,在好萊塢之中,他們還遠遠不夠看。
所以,這些新聞,閱讀之後開心開心就好,沒有必要一直沉浸其中,念念不忘。
不過,蘭斯心不在焉的真正原因卻不是這些,心臟就彷佛被掉在半空中一般,不上不下,四周纏繞的空虛和迷茫讓整個人都有些打不起精神來。
就好像那些敢於挑戰世界高峰的勇者們一般,珠穆朗瑪峰似乎就是終極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堅持不懈地奮鬥著,經歷了種種困難之後,終於成功登頂,那種喜悅和幸福是難以形容的,而且是終生難忘的,但從山頂走下來之後,重新迴歸到現實生活,卻難以控制地陷入了迷茫之中——因為這就是地球上的終極挑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