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公司來說,完成一部影片之後的工作,往往有兩個選擇:要麼與發行公司簽署協議,將發行業務委託給第三方負責;要麼就是登陸各大電影節,高階的猶如歐洲三大電影節,商業的比如多倫多電影節,個性的以聖丹斯電影節為首,在電影節取得讚譽之後,尋求大型發行公司的合作。
歸根結底,還是尋找第三方的幫助。換而言之,也就是將繁瑣工作交出去,將發行、宣傳、策劃以及周邊等業務交出去;同時也是將主動權交出去,將利益分紅交出去。
“上帝之城”當初就是如此,尋求米拉麥克斯的合作,未果;登陸聖丹斯電影節,派拉蒙介入,成功登陸院線。這是最為幸運的發展曲線,聖丹斯上展映的作品,更多都是投入錄影帶市場,由於題材的侷限和受制,始終無法登陸大螢幕,不要說名揚四海了,就連回收成本都難於登天,這也使得無數獨立電影人無以為繼。
發行環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謂的發行,並不像字面上那麼簡單,這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工作環節,涵蓋了方方面面。發行,是建立在製作公司和院線之間的橋樑,但卻不僅僅侷限於此。
發行部門主要負責的職責有:複製、非影院、法律事務、財政、財務管理和運作、系統和銷售運營、放映業務等等。總體來說,就是負責與院線打交道,負責與航班、輪船、軍隊、學校等非影院機構的放映業務,負責dvd發行之後的銷售和租賃業務等等。一句話,發行部門就是負責把製作公司拍攝出來的作品推廣出去。
在大型電影公司之中,當一部影片立項並開始製作的時候,發行部門的工作就開始了,前期的營銷計劃就必須與宣傳部門配合,陸續展開。而當作品複製就緒,試映工作就劃分到了發行部門旗下。一般來說,試映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內部人員,包括公司經理、導演等都會參加;一種是有選擇性地找普通觀眾,根據觀眾反饋,對作品進行修改。
放映策略一般有三種,大規模公映,主要是七百到四千塊銀幕;有限放映,主要是五十到七百塊銀幕;以及獨家放映。制定放映策略,這也是發行部門的工作。比如說“上帝之城”的放映策略,派拉蒙選擇了點映起步,前面三週都是限定放映,有條不紊地增加院線,一直到第四周才開始進入大規模公映環節,這都是和公關策略互相搭配的。
同樣的,放映檔期也是發行部門的工作。“後天”和“特洛伊”的檔期一前一後、強強碰撞,“十二羅漢”和“借刀殺人”的正面對決、狹路相逢,這些都是發行部門互相較勁的產物。一般來說,硬碰硬,還是避開檔期,發行部門必須互相試探、互相制定策略,這是十分需要經驗和才智的一項工作,而且好萊塢的頂尖大型製作公司之間也會彼此打聽,在心照不宣的默契中制定相對應的策略。
當然,對於發行部門來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和院線打交道。所謂院線,就是同一個機構或者組織按照不同的權利方式擁有多家應援,並對這些電影院視線統一管理的體系。
其實,在早期,電影放映業是一種具有壟斷性質的行業,諸如華納兄弟、米高梅、環球影業、派拉蒙這些老牌電影公司,都擁有自己的電影院線。可是1948年派拉蒙案透過之後,為了反對行業壟斷,美國的電影公司就不可能同時掌握從內容到放映之間的所有環節了。院線就從各大電影公司分離了出去,成為單獨的一個行業。所以,現在大型電影公司只有發行部門,卻沒有自己的院線。
目前,美國的放映業也是由幾條大院線控制著,包括了皇家娛樂、通用、聯藝、amc、卡邁克、馬庫斯等等。目前美國大約有三萬塊銀幕,其中百分之四十五都被這幾家院線控制,並藉此聚斂了超過八成的票房收入。僅以全球第二大院線連鎖集團amc為例,其在美國一共有三千五百塊銀幕,遍佈全美主要城市。
當然,除了大型商業連鎖院線,美國電影業也始終存在著一些獨立和藝術院線,這些藝術院線為美國大學開設電影研究課程提供了有力支援。現在美國排名第一的藝術院線是地標公司。
所以,發行部門需要做的,就是和美國的各大院線進行合作,對電影上映的票房分紅做一個協議,可以選擇議定保底價,一口買斷;也可以選擇票房分紅,根據前三週、第四周到第九周等不同時間階段,制定不同的分成比例。
目前來說,北美基本都是選擇後者。發行部門就需要為自己的公司爭取更多的利益,而中小型製片公司往往難以佔據太多優勢,甚至需要獨立電影為了登陸大螢幕,不得不選擇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