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0部分

題的報告便出爐了。

但是為了確保準確客觀,這份報告還需要與有關的一些部門和人員進行深度調研,這可就是個大工程。

李凡愚自然是沒有耐性繼續陪他玩耍,於是便定了迴天城的機票,準備開熘。

將酒店退掉,正在前往機場的路上,他便接到了陳楠打來的電話。

打過招唿,電話那邊的陳楠就進入正題,吞吞吐吐的問李凡愚能不能給他個機會,讓他到進入正信。

對於這個請求,李凡愚倒是不意外。

說實話,工大學生還是有骨氣的。雖然在咖啡館裡各種求眼熟,但是還真沒一個張嘴提什麼過分的要求。

在與薛耀國分別之後,他倒是想了很多。針對公司現在基礎技術人員缺口,和高校畢業生難就業的問題,他心裡有個不太成熟的想法。

跟薛耀國不一樣,這個貨可從來沒什麼謀而後動,舉一反三的好耐性。面前遇見什麼事兒,首先的想法就是“先幹他一義大利炮,再說。

感受著李凡愚的沉吟,那邊的陳楠以為他要拒絕,急道:“李總,我可以不要工資!”

聽他這麼說,李凡愚笑了,“正信倒不差你這點兒工資。這樣吧,你在還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裡挑出一批能力過得去的,到天城找我。但是話我得先說在頭前,要是來的話,你們得做好重新學習,做好吃苦頭的準備。”

能進入正信,對陳楠這樣連工作都找不到的畢業生來講,已經是天上掉餡餅了。重新學習?吃苦頭?這兩點對於他,根本不是問題。

在陳楠用激動的語氣連連道謝之下,李凡愚結束通話電話,登上了回程的飛機。

僅僅在他回到天城的一天之後,陳楠便帶著二十多個學生來到了正信。

產業園區的辦公室。

在這些一臉忐忑夾雜著興奮的學生中,李凡愚意外的看到了任重。

看著想打招唿卻又不好意思的“瓶底眼鏡兄”,李凡愚親切的走了過去,在他肩膀上錘了一拳,“怎麼,才兩天就不認識我了?”

任重撓著後腦勺,嘿嘿笑道:“李總,前天是真沒認出你來,讓你見笑了、”

李凡愚本想跟他說笑幾句,但是見眾學生都眼巴巴的看著自己,便擺了擺手,將眾人招到自己的身前。

“把各位叫到這兒來,源於我心裡的一個想法。不瞞各位,之前我去西安,是陪著前廣旗董事長,現任職於工信部的薛耀國去做調研的。我相信你們也都感受到了求職的不易,但是你們不知道的是,真正有發展需求的企業,卻也正在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境,就比如正信。”

聽到這裡,眾人俱是一臉的興奮。

他們還以為李凡愚這是要直接錄用他們了,本來就想著來碰碰運氣,沒成想,真的撈到了直接進入正信這個牛企的機會!

可是李凡愚接下來卻話鋒一轉,“不過以你們現在的能力,卻還沒達到正信的用人標準。所以把各位叫來,我想試試一個辦法。一個既能解決各位就業,又能解決我們人才缺口的辦法。”

李凡愚的辦法,說起也簡單。

在汽車史未改變前的那個時空,他有段時間特別喜歡逛論壇。曾經在天涯的一個帖子裡,看到過一篇分析德國工業為何強盛的分析貼。

在那個帖子中,樓主將德國的教育體制很詳細的列舉了出來。

德國的教育體制分為兩個大類;即綜合類學校和技術類學校。前者就和國內的大學差不多,培養偏研究型人才。後者則是招收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並直接與企業掛鉤,培養中基層的技術人才。

但是和中華不一樣的是,這種技術類的高校在其國內的地位也是相當的高,跟什麼藍翔青鳥那種給人感覺“只有差生才會去的學校”,完全不一樣。

在這類學校畢業的學生,深受企業的歡迎和社會的認可。

得益於這種機制,德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型別非常均衡,可以高度的滿足社會需求和工業發展需求。

當時李凡愚就對這樣的機制很是讚歎。

但是以中華的國情,這樣的機制很明顯是行不通的;沒有經過歐洲工業革命的那種洗禮,沒有史的沉澱和對工業技術人員的重視,想搞這一套明顯是作死。

所以綜合現實情況和德國教育體制的啟發,在西工大一行之後,他便產生了一個想法;既然擁有良好理論知識的高校畢業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而正信目前的中基層技術人員綜合素質不高且缺口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