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形成非常有幫助,另外,你還可以在學校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朋友,在你以後的人生當中,或許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馮婉一直在教育行業中從事相關工作,做起思想工作來自然是一套又一套,說得林鴻根本不好如何反駁。
林鴻又不好直接跟父母說,他建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儘快增強自己的實力,然後一直為中心,組建自己的秘密勢力,這是他整個計劃的重要一環。
最終,在馮婉和林昌明兩個的堅持之下,林鴻只能同意了他們的建議。
他反過來一想,在學校他也可以找到優秀的合作者,在學校同樣可以創業,組建公司。
“好吧,我聽你們的。”林鴻點頭道,“還有一個多月就要高考了,我就直接參加今年的高考吧,我的目標是中國最優秀的大學——水木大學!”
林鴻的豪言壯語得到了馮婉地大力支援,雖然她對此並不抱多大的希望。
兒子從小就非常聰明這點沒錯,可是高考有時候並不是聰明就能考高分,沒有幾年時間的積累,根本無法在高考大軍中脫穎而出。更何況,林鴻本身就沒有讀完高中,並且已經離開課堂這麼多年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能考出多少分?
林昌明對此倒沒說什麼,相比起馮婉,他更相信兒子一點,認為林鴻說道應該就能做到,這點是從小被他證明過無數遍的。
晚上,林鴻再一次坐到電腦前。
這一次,他開始在電腦中建立大腦神經元的模型。他使用的是c語言的畫圖函式,將神經元抽象成為一個個節點,然後以此為中心建立神經元模型,使用了多個引數對其進行描述,例如輸入和輸出通道,突觸的多少,涉及到的訊號種類……等等。
林鴻從控制身體肌肉的神經元和訊號開始,慢慢建立整個大腦的數學模型。
當然,他不可能將所有的神經元都模擬出來,多達140多億個神經元,他這輩子都不可能將這些神經元給一個個研究完畢。他只能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進行針對性研究。
最為關鍵的是,他需要將這些神經元的訊號狀態的改變,和大腦的腦電波連線起來,形成訊號迴路。
每一個神經元模型的建立,都需要林鴻進入內視狀態觀察良久,有時候還必須要做出很多
林鴻花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將連線在一起的十個比較活躍的神經元模型建立起來。然後集中注意力,觀察著這十個神經元的具體狀態。
讓他感到奇怪的是,這十個神經元中的確不斷有脈衝訊號流動,但是這些脈衝訊號就彷彿是憑空產生的,他根本找不到這些脈衝訊號的來源,但是林鴻可以確定,這些脈衝訊號的確是從神經細胞中產生的,然後再由軸突方向傳遞出去。
林鴻觀察良久之後,在其中確定了兩個星狀的神經元細胞是運動神經元,一個控制著自己左眼眼皮的閉合,林鴻命名為1號,另外一個則和右手小手指的伸縮有關聯,命名為2號。
確定了這兩個神經元具體功能,林鴻就可以很方便地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測試。
他主動不斷讓左眼不斷閉合再張開,1號神經元則不斷地從神經細胞中央傳遞出神經脈衝,林鴻可以清晰地感覺到其中的資訊流動。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林鴻提出了一個模型猜想——能量共振波模型。
神經元中心的神經細胞產生的神經衝動,是一種特殊的能量共振波,波里面蘊含著大量的資訊,可以被傳入神經元所解碼,從而產生對應的動作或者反應。
這個猜想實際上是根據特斯拉波而聯想到的。
根據特斯拉的理論,宇宙中所有物質都處於共振狀態之中,粒子就是共振的表現形式。
當林鴻“想”要閉合眼皮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個能量共振波,於是,一個神經脈衝便出現了,立刻沿著軸突向外傳導而去,最終經過眼皮處的傳入神經元解碼,轉換為肌肉的收縮訊號,從而便產生了眨眼的動作。
神經脈衝的速度早已被科學家們測量出來,大概也就123米每秒,但是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大腦檢索記憶資訊能夠有如此迅速的能力。
而按照意識就是能量共振的理論,這點完全可以解釋得通。
科學就是這樣,面對無法解釋的事情,往往首先會提出符合模型的猜想,然後再去證明,或者修正這個猜想。經典物理學模型以及標準模型都是這樣來的。
經過多次確認,林鴻覺得自己的這個能量共振波的模型非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