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控制人,但是斯坦利公司著實是神通廣大,雖然在文章中沒有明確表示實際控制人是誰,但句裡行間暗示這些都是一個超級財閥集團的附屬公司。
除了點破這些敏感的內容之外,這篇文章裡還提到了目前的地產霸權。文章並沒有直接點出八大地產公司,同樣將矛頭對準了這些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單。雖然這些大地產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創始人或者創始人家族,但在前十大股東名單當中,又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上述提到的那些離岸金融公司,雖然持有的股份相對於全域性來說並不算多,但在文章當中,特意提到了在高科技泡沫破滅之後,無論是供股還是拆分,這些離岸金融公司所持有的股份比例都沒有改變。
很顯然文章想表明的是,無論做什麼小動作,這些上市公司想要攤薄或者減少對方持股比例的努力全部失敗,這也從另外一面說明這些離岸金融公司背後財力的雄厚。
由於這幾年香港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融資市場,很多來自內地的國企和超級大型集團都傾向於選擇在香港上市融資。因此在文章當中也介紹了這些年來香港上市的重量級企業融資情況,並對未來進行了展望。原本這部分關於投資銀行業務總結的部分,卻也是很奇怪地提到了某些別人極有可能忽略的情況,即很多大型企業,尤其是融資規模達到上百億美元的ipo當中,也同樣出現了某些“身份不明”的基礎投資者。這些同樣是註冊在離岸的金融公司名不見經傳,但卻是同樣地財大氣粗,幾十億港幣甚至上百億港幣的資金幾乎是眼都不眨一下就掏了出來,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