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2部分

自己的職業道路。

正是因為這個,嶽九段才會覺得自己將要走出的是一條“歧路”,從而感謝蘇進的一言之恩。

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他們認同的是“真實”,覺得“藝術修復”是錯的!

然而,華夏文物和建築,尤其是後者,跟西方建築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所以,同樣是“原真性”,不同的解釋會帶來不同的判斷方式。

這也是華夏文物修復的矛盾由來,也是華夏文物修復對威尼斯憲章的疑惑所在……

對於文交會的這次交流論壇,蘇進和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從一開始就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做了非常周全的安排。

論壇第一天,國家文物局安排了一位專家進行開幕發言,基本上就算確定了這次論壇的討論主題。

這位專家直接提出了“原真性”的概念,也就是那一個“真”字。

他發完言之後,第二位專家上臺。

他看似自由發言,但下面的人明裡暗裡都知道,這還是文物局安排的,相當於是一個託。

但就算是託,他發言的內容也引起了大多數人的關注。

他對第一位專家提出的“原真性”概念提出了質疑,把重點轉移到了“什麼是原真性”上。

他提出來的例證也非常有力。

西方建築以磚石為主,可以延續千年不倒。

但是東方傳統建築以木結構或者夯土結構為主,這種結構相對比較容易損壞,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大修一次。

在修復過程中,有可能進行擴建、改建,以及更換建築的一些構件和材料,甚至改變顏色。

對於木構建築,還有“落架大修”的做法,這幾乎就是一種重建了。

這同樣是傳統,同樣是歷史建築,對於這種建築的現代修復,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標準?把什麼定為它的“原真性”?

第二位專家提出的這一點,直接引起了很多華夏修復師們的共鳴。

華夏人通常都很務實,這些傳統修復師們究竟如此。

對於他們來說,概念是概念,最重要的還是實際操作。

中國文物以及建築的情況這麼複雜,面對不同的情況應該怎麼操作,這才是最關鍵的事情。

如果能在這場會議上定出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再好不過了!

同時,這些務實的傳統修復師們也隱約感覺到了一件事情。

理論,是實踐的指導。

能在理論上統一思想,制定標準,他們以後的工作可就方便多了……

前兩天蘇進沒有到現場來,但他其實一直是很關注這邊的。

他知道,兩天時間,從一開始的定調子到試探性討論到深入討論,已經有十多位專家以及修復師上臺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這還是公開上臺,面向所有人的發言,私底下小規模的討論乃至爭論,更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

這中間涉及到的問題實在太多,還有很多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見。

就算是大會公開表示並不支援的“風格性修復”“藝術性修復”,其實也是有一批支持者的。

他們討論得熱火朝天,有時候還針鋒相對,據蘇進所知,有幾次討論到怒火上頭,這些老技師們幾乎要動起手來了。

還好這是在文交會上,安保工作是重中之重,那些人還沒來得及發生過於親密的**接觸,就被非常友好地拉開勸解了。

但即使如此,兩天時間,也讓討論達到了非常深入而熱烈的程度。更可貴的是,在文物局有意識的引導下,討論一直沒有偏離主題,仍然圍繞著“文物修復的核心原則以及具體標準”來進行。

文交會第三天,蘇進到達演講大廳現場,剛才受到大量注目,就有一個人站了起來,大聲說:“蘇大師,您覺得文物應該怎麼修?!”

_____________

幾乎是純理論性的一章,花了很多心思寫,希望不會太枯燥……

0823 接印

喬治·布倫克是劍橋大學的學生,也是古建築大師羅賓·韋斯登的弟子。他天資聰穎,也很勤奮肯幹,很得老師喜歡。

這次韋斯登前來華夏參加文化交流會,順便也把他帶來了。

他不認識蘇進,從未聽過他的名字。

蘇進進場的時候非常轟動,演講大廳裡大半的華夏人都站了起來,喬治心想是什麼大人物過來了,好奇地跟著看向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