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背景有一部分是cg畫面吧。”魏禮廉皺眉想了一下道。
“真的假的,我怎麼一點看不出來,哪一段是cg?”旁邊的劉佳良很疑惑地問道。
在電影cg這個行當幹了24個年頭魏禮廉,摸著下巴,面對這個問題卻沉默不語,作為專業的cg師,平時只要看一眼畫面可以分析出哪裡使用了cg,可剛才只是匆匆一眼,他真的還發現哪一段是虛擬的……這特效實在是做的太逼真了。
“這真的不像是國片……比很多好萊塢電影都強了……這內地的小導演還真有點本事……”魏禮廉無比佩服地嘆了一句。
cg業專業人士可不同於普通觀眾,魏禮廉在這行當裡鑽營裡二十多年,對於國片與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差距是一清二楚,為什麼國片拍不出大場面?一個是資金不足,而第二個最關鍵的是沒技術。
如果一部電影要做cg,前期都必須要把影象的色調基準定下來,哪個場景可以做cg,那個角度可以用,怎麼拉鏡頭,導演都必須要心裡有數,否則拍出來之後,就丟給特效公司說:“要什麼什麼效果,一定給我做出來。”那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這也是為什麼內地那些大片,雖然大場面眾多,可除了張一謀導演執導的之外,觀眾一看就非常的虛假,與好萊塢電影一筆有巨大的落差感。
這可不光是cg後期的經費少,更重要的是導演的前期工作就根本沒準備好,比如香港的王京導演在《未來警察》的嘗試,cg師的技術並不差,也王京導演本人對這門技術完全不懂,就造就極為差勁的視覺效果。
剛剛那個拉鏡頭的大場面,普通觀眾一眼就過了,但是心裡卻會留下一個巨大的印象感覺,覺得這個電影裡呈現的世界是真實的。
因為這看似簡單的一長鏡頭畫面裡,包含了雙方,景物,空間時間的一種完美融合感,這是好萊塢電影最常用的手法,就像是《魔戒》《哈利波特》那麼超現實主義的題材,為什麼會讓觀眾有種他是真實存在的感覺呢?
就是因為他通篇都有製作這種拉鏡頭的大場面cg,而國產片裡,通常只定格為一個固態畫面,或者是一個小場景,很少會出現轉鏡頭大場面。
而這個鏡頭是怎麼拍出來的呢?李小樂其實用了整整一個星期的勘景,在山區不斷覺得適合的場景,選出9個候選之後,對著每個場景都從6個不同的角度拍出了樣片,然後回去一一在電腦裡配色調整角度,對比cg的製作量,以及色彩過渡是否流暢。
最終他在36個樣本中選出了一個最適合的,銀幕上這個長鏡頭其實是3個真實鏡頭,加上cg拼接出來的,可視覺上一點都看不出來,觀眾完全以為是真實的,這就是前期準備下的功夫足。
這考究的完全是導演本身的功底,對於景物空間感,色彩的搭配過渡,建築自然景物的模型構造都要了然於胸。
國內電影曾經有一個非常可笑的論調就是:“好萊塢電影就是錢堆出來的,沒什麼了不起的,如果給國內電影導演足夠的錢,也能拍出大片。”
這絕對是他媽的扯蛋!
導演拍攝時,說白了就好像是把小孩子玩魔方,手中資源就像是各色顏色面,把最適合的顏色面放到該放的地方,電影就算成功了。
國內電影導演就像是一直的玩的是2*2的電影魔方,看到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玩5*5尺寸的電影魔方,覺得其實都差不多,做的事情都一樣嘛,都是一個原理,無法都是把顏色面玩到一塊,原理都一樣……
可他們不想想,實際上操作起來,這當中的難度何止相差千百倍……一場單方面的殘酷屠殺開始,民兵英勇的衝鋒聲,隨著一陣陣槍聲卻像是麻將牌一般一個個倒下,炮火如雷鳴一般轟碎木質的城門,日本兵四面八方從城門湧入,為首的身穿少將軍服,配著武士道的軍官高挺胸膛,用胯下白馬拉著在滿血是血,哀嚎不以的民兵首領,在街道上賓士拖拽著……殺戮,搶奪,在城內肆意的瀰漫著……也在影院內每個人心裡瀰漫著。
前排有個大學生緊緊地捏住了拳頭,忍不住罵了一聲:“一群狗日的……”隨著劇情的發展,大家的情緒不斷被壓抑著,心底的憤怒開始累積起來了……
在前排的王群卻不以為然地眯起眼睛,對他這種專業導演來說,著前面劇情雖然情感渲染地不錯,但是劇情卻非常老套,日本殘殺臺灣人,然後就是臺灣原住民反撲了,這個李小樂原來也不過如此嘛……
王群心情很輕鬆,略帶調侃地笑著問旁邊劉佳良:“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