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2部分

在天氣又冷,穿棉甲可比陌刀軍的板甲暖和得多。

“已經準備好了,一人一條長矛和一副棉甲。”萬千告訴楊華,捧日軍士兵對這套新準備非常滿意。要知道,這種新式鎧甲總重量不過二十斤,穿在身上行軍打仗都非常輕巧,不像步人甲,一但穿在身上,走路都困難,自然談不上機動能力。

“這鎧甲好。”萬千說:“普通弓箭射上去根本扎不透。對了,侯爺,捧日軍現在有五千長槍手,兩千弓弩手,比例是不是不對。”宋朝軍隊中弓手佔七成,最求的是遠端打擊力量。現在楊華反其道而行之,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楊華微笑不語。弓手再多,也只能做防禦之用,而造一張弓所費巨大不說,還要花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神臂弓,光弓身就要造三年,上了戰場也沒多大用。

弓手存在的意義是被動防禦。而河東軍地信條是進攻。

他只需要一支敢戰的可以源源不絕被製造出來的低成本步兵,或許,長槍手是最佳的選擇吧:簡單的裝備、紀律、鋼鐵般的意志。

未來,完全由長槍手組成的捧日軍將在他的作戰思維中扮演重要角。至於陌刀軍和騎兵,這兩個兵種訓練週期長,裝備昂貴,再多就不是現在的河東鎮所能負擔得起的。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一十七章 割地使

天氣不太好,黑壓壓的烏雲壓在人的頭頂上,三萬多人發出海潮般的喧囂,同時邁開大步朝南走去。在重如鉛石的天穹下,這支決然出擊的軍隊看起來規模龐大,長長的隊伍拖出去五十來裡。旌旗飄揚,在黑色的天空和黃色大地之間翻起紅色的浪花。

軍事會議後的第三天,河東鎮的勤王大軍出發了。同時,河東節度使楊華和監軍黃彥節聯名的奏章也以金牌急腳遞的方式送往東京:

隊伍中夾雜著大量的騾馬和手推車,上面整齊堆放著軍械、糧草和被服,這次行軍,萬千前一段時間製作的獨輪手推車發揮了巨大作用,輔都反映說這東西用起來方便,又不像騾和馬匹一樣需要人侍侯。而且,一旦跑起來,手推車因為有個慣性,一點都不費力。

這次楊華出動了河東鎮的所有主力。其中包括一千遊奕騎、一千五百陌刀兵、七千捧日軍戰士。

每個騎兵都攜帶有一把馬刀、一副胸甲、一副騎弓、十支標槍和兩匹戰馬。

陌刀軍則攜帶著一把陌刀、一副板甲、一套大弓。

捧日軍的裝備則簡單許多,一副棉甲、一把長槍。

這次長途遠征,捧日軍對後勤的依賴最低,走的路越長,優勢越明顯。而騎兵和陌刀軍則非常麻煩,騎兵所騎的戰馬每日需要大量馬料供給,每匹戰馬每天要吃三十斤食物。陌刀軍也是討厭,他們身上的鎧甲重達四十斤,需要放在輔兵的馬車上統一運輸。

所以,這次戰鬥河東軍雖然只有九千人馬,但卻帶上了兩萬多人的輔兵隊伍。

輔兵雖然不是主力戰兵,戰鬥力也差。但在軍隊中的地位卻十分重要。運輸、裝卸、修橋鋪路、安營紮寨都少不了他們的影子。真上了戰場,他們還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幫主力部隊穿鎧甲。比如陌刀軍那套沉重地盔甲靠他們自己就根本套不上去,需要非戰鬥人員從旁協助。還有,騎兵那邊每個主力騎兵身邊都跟著一個馬伕。

所以,在冷兵器時代,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敵我雙方出動幾十萬部隊。但真正在戰場上直接交鋒的其實就那幾萬主力。更多的則是在一旁打醬油的非戰鬥人員。

可是。這些非戰鬥人員有地時候卻是決定一場戰役勝負地關鍵因素。輔兵地動員協調能力。在戰場上能夠對戰鬥部隊起到多少地支援作用。面對緊急情況地處理能力。都是一支軍隊。乃至一個國家強弱與否地直接體現。很多時候。軍隊地潰敗大多是從輔兵地嘯營和草木皆兵開始地。

對於河東軍地輔兵楊華還是非常滿意地。這些非戰鬥人員在河東鎮中被當做預備役來使用。平日用軍法約束。實際上。上次和婁室戰鬥之後。他也從輔兵中抽調了兩千人馬補充進了主力部隊。輔兵也要接受軍事訓練。因此。部隊地戰鬥力並未下降多少。並不像軍隊地將領們所說地那樣。因為新兵太多。一上戰場不堪使用。

正常情況下。一個老兵可以帶七個新兵。現在地河東軍是五個老兵帶一個新人。若還拉不出去。那才是笑話。對於軍官們心中地小算盤。楊華是洞若觀火。卻又無可奈何。他們是真不想去東京打這場同他們沒任何關係地戰爭。在民族國家尚未出現地古代。愛國主意未免有些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