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的罵名。
這一條條祖規就象一座座大山壓在崇禎頭頂。
然而不答應大明便要亡國。
崇禎沉默了許久,對首輔魏藻德說道:“今事已急,卿為首輔,有何對策?”
魏藻德低著頭,一言不發。
崇禎咬著牙說道:“說啊,你只要開口,朕立刻下旨照辦。”
崇禎把話說到這份上,傻子也知道是什麼意思了,但魏藻德不敢說,叩首伏地,久久不起。
他非常清楚,只要他開口提議接受李自成的條件,崇禎一定會同意。
但他魏藻德就得背上所有罵名,受萬世唾棄,而且李自成一退兵,肯定就是他命喪黃泉之時。
崇禎見魏藻德伏地不語,不禁怒火中燒,他轉頭對杜勳說道:“朕即定計,有旨約封。”說完怒目掃視魏藻德,一把推翻御坐,徑直回後宮去了。
杜勳被帶出皇宮,縋下彰義門,但崇禎的話含糊其辭,“朕即定計,有旨約封。”定什麼計?什麼時候定計?約封什麼?封王還是封侯還是封官?
這樣的答案李自成當然不會滿意,為了進一步給城內施加壓力,李自成立即下令繼續攻城。
***
大順軍攻城急,城內一片混亂,三更過後,兵部尚書張縉彥巡城,從東面向西,將至正陽門處。但見此處城上有酒筵,中間一人上坐,因燈火昏暗,看不清楚面目,旁邊坐著的都是內宮太監,旁邊幾個太監見張縉彥到來,匆匆迎下來。
張縉彥問城上何人,內官答道:“城下都督爺。”縉彥驚問何以得上?內官不答,拿出一張草紙。其上用硃筆寫著“再與他談”四字。
見到硃筆,張縉彥明白此乃帝之御書。
聽著城外隆隆的的炮聲。喊殺聲,看著手上的草紙,張縉彥心中黯然一嘆。過正陽門後匆匆向西面的彰義門趕去,準備找李自成再談。
但行得未遠,但見總督京營襄城伯李國楨從對面奔來,張縉彥大驚,急聲問道:“襄城伯,因何急奔至此。”
李國楨悲聲答道:“敗了,奈何!我尚有勁兵三千。必與賊死戰到底,只此爾!”
張縉彥顧不得多說,急奔而去,當至德勝門。大順軍已象潮水般湧進城來,到處是火把,到處是呼喊聲,四處一片大亂。
談。這時候還能去找誰談?張縉彥剎時間淚流滿面
***
崇禎死要面子,猶豫不決,最終錯過了最後的生機。
外城被攻破時。崇禎皇帝登上煤山,望見烽火連天,殺聲滿城,不禁黯然興嘆:“苦我民耳。”
崇禎在煤山徘徊很久,回到乾清宮後,派人把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往外戚大臣周奎、田弘遇家中。然後劍擊長公主,讓周皇后自盡。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已將不守,這時崇禎嗚鍾集百官,往日擠滿朝堂的文武大臣無一人聞鍾前來。
其實崇禎這個時候鳴鐘招叢集臣,並不是妄圖作最後反抗,他只是想看看,大明養士三百年,在此國破家亡之際,可有一人願為大明殉節;
據說當年南宋淪亡之際,二十萬軍民投海殉國,而如今大明淪亡之際,卻沒有一人前來。
事已到此,夫復奈何?
崇禎乃復登煤山,此時天已破曉,東方露出了魚肚色,山窮水盡、萬念俱灰的崇禎跌坐在亭子裡,欲哭無淚,最後他咬破手指,書衣襟為遺詔,然後以帛自縊于山亭。
在這最後的時刻,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一直陪伴在崇禎,與崇禎皇帝一同縊死山亭。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君主被敵人俘虜或殺死的很多,但臨危自殺的卻只有崇禎一人。他以自己的生命,給大明‘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風骨畫上了一個句號。
在這裡要說說崇禎最後留下的遺詔,不長,是用鮮血寫就的: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從這道遺詔中的最後一句,不難看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有人說崇禎至死還在推卸責任,說他刻薄。其實不然,從常理來說,一個萬念俱灰之人,已沒有必要去推卸責任。
縱觀崇禎執政的十七年,他對於明朝的滅亡固然難辭其咎,但責任確實不在他一個人身上。
他登基伊始,便當機立斷地剪除了魏忠賢閹黨集團;接著,在嚴懲貪官汙吏的同時,勉勵各地督撫打起精神,努力為國工作,告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