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發電生產過程涉及到的專業理論知識,最後20%是實踐題、主觀題和思考題,也就是傳說中那種“提分”的綜合能力題,只有少數變態才能搞定的題。
再看錶彰,果然如牛大猛所說,勞動獎章和職稱一個不少,還有許多邊邊角角的東西。
果然靠蠻幹是不行的,還是得動腦子,爭一些虛名,落一些實際好處。
最後再看競賽委員會,好麼,副部長穆志恆是主任,華長青是副主任。
好麼,都是自己人!
手到擒來!
只是這中間要抽出兩天去薊京,廠子這邊沒法盯了,得趕緊從文天明與牛小壯之間拔出一位帥才。
想來想去,還是牛小壯吧,文天明還是太儒弱了,跟各方面打交道還是要強勢一些。
約莫快下班的時候,鍋爐那邊終於把問題搞清楚了。
一塊不大不小,大概相當於三個張逸夫那麼重的大渣卡在了排渣出口,根據爐膛內部情況觀察來看,之前是附著在內壁上的。
如此一來,可以完完全全確定是塌焦了。
此番真是萬幸,是塊小焦,一時之間掀不起太大風浪,若是那種傳說中的千年老焦,直接滅火停機都是有可能的,再嚴重一些還會砸壞裝置。
從過往經驗上來看,三號鍋爐幾年來從未出過如此嚴重的塌焦現象,操作引數也很正常,說是鍋爐或者操作員的問題,實在有些說不過去,因此,大家第一時間都將目光聚集在“煤”上。
為此,特意找來了一位退休的老師傅,傳說這位能摸一下煤渣,看一眼成色,就能判定是哪種煤燒出來的。老師傅圍著這塊煤渣轉了幾圈,使勁砸了砸過後,確定了至少表層是趙縣煤,不過這是廢話,燒了兩天的趙縣煤,表面肯定都是趙縣的煤渣。
於是,在拍照記錄過後,黃宏斌帶人把這塊大焦砸開,看看內部。
往裡一瞧,這下都用不著老師傅出手了,是個人就能看出來問題。
非要說的話,這塊大焦內部出現了明顯的分層,最靠上的一小部分顏色黑得發亮,緻密度很高,顯是常年累月結上的老焦,但面積很小,不會引發什麼問題。
而外部那一大片,儘管也是頑固的焦,但無論看上去還是摸上去,都比核心那部分要鬆弛一些,顏色上也有略微的不同,老師傅又是一通研究,最後表示這部分後裹上去的一定是趙縣煤渣。
這樣一來,結果就不言而喻了,本身爐內有結渣現象,但在正常範圍內,而就在這兩日燒趙縣煤的過程中,出現了極其嚴重的惡劣結渣,讓一塊小焦很快成為了龐然大物。
還好,這是一塊小焦,單純地附著在內壁上,承受不了太大的重量與衝擊,當焦迅速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此應聲落下,砸在爐膛內。
大家此時的第一反應,皆是望向了四號機組鍋爐。
那裡可是趙縣煤的混燒,千萬別出什麼問題,黃宏斌第一時間跑到四號機鍋爐,嚴正表示要嚴防死守,不要放過任何引數上的異動。
而後自然而然地,要將這個問題向上反映,這次用不著黃宏斌了,牛大猛親自上陣,苦口表達了趙縣煤是多麼的坑。
但一盆冷水很快澆了下來,華北地區部分電廠已經用了幾年的趙縣煤了,有些鍋爐比冀北還要落後,一直沒什麼問題,局裡生產處認為是冀北鍋爐操作的問題,應該就趙縣煤改變部分引數以適應。
這可急懷了牛大猛,達標和煤耗的事情就在眼前,這煤的硬問題卻是無法解決的。
這時候,人們的視線再次望向了四號機組鍋爐。
安全完美的執行中,那個偉大的鍋爐與三號鍋爐是同型號同規格同年投產的,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混煤,真的是如此之神奇麼……
他們殊不知,混煤的真正意義並不止提高效率這麼簡單,當兩種特性不同的煤摻雜在一起,他們的燃燒特性也會綜合在一起,產生微妙的變化,最後產生的各種化合物比例與特性也不盡相同,最明顯的體現其實不是在結渣特性上,而是在硫化物排放上。
前人的這套80%趙縣煤與20%烏魯姆煤的混配,也許正是考慮到這些種種才得出的,相對於80%烏魯姆與20%趙縣的最優搭配,雖然效率經濟性上略有不如,但在客觀條件如此的限制下,實是萬全之舉。
為了確定這種混配絕對安全,張逸夫不得不再調出了那篇論文,仔細研讀了關於各個系統結渣特性方面的實驗報告,確保萬無一失。
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