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後我也會聯絡澄清這件事。”
岡本最後那麼一點點不服的火焰,就這樣被施羅德一盆水澆滅了。
IEC專家親口這麼說,沒任何餘地了。
施羅德則顯然已經對岡本失去了耐心,轉而好奇地望向張逸夫:“你是否介意分享一下866A關於距離判斷的技術理論?”
“施羅德,這個真的不方便。”張逸夫搖頭道,“這是我們率先採用的新技術,經歷了大量的試驗計算,同時也提高了我們在硬體上的設計難度,在這裡解釋原理的話,其它廠商必然會拿過去用。”(未完待續……)
678 探尋答案
“是啊……”施羅德使勁撓了撓頭,可又忍不住好奇,“可能不能稍微解釋一下……”
張逸夫嘆了口氣,看過常江和陳延睿後才說道:“那我就進行最最基本的解釋,實際上這個解釋也已經透露我們的關鍵技術了,施羅德,我完全是為了你才解釋的。”
張逸夫說著拍了拍施羅德,搞得他有些不好意思:“其實也不是必須……”
張逸夫很快說道:“我們有一種特別的方法,直接、瞬時判斷故障點是否在保護範圍內,排除過渡電阻、分支系數等影響。”
“哦!!”施羅德眼睛一亮,同是專業人員,立刻產生了許多聯想了。
故障是以電流、電壓突變的方式,順著線路傳達給微機保護裝置的。
那麼這些電氣量引數中是否有一個東西,一個細微的引數能夠表達故障點是否在範圍內呢,是否有一種無需進行大量邏輯計算和時間取樣的方式,才決斷故障呢?
在傳統微機保護中,需要取樣足夠長的週期,分析足夠多的電氣量才能確定故障,這也正是限制微機保護響應時間的最大難點所在。
標準從20ms提高到30ms,看似只有10毫秒,然而其間每1毫秒的縮短都要經過巨大的努力,恆電好像繞開了這些努力,捕捉到了一種獨到有趣的方式。
一定是的,電是以光速傳播的,如果有那麼一個或幾個能準確判斷故障距離的引數,保護肯定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無須取樣工頻半個週期,只需要一個小小的特徵。恆電一定是掌握了這樣的技術與演算法……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現在的結果。
可他窮盡所思,依然想像不到線路內外電氣量究竟還有什麼樣的特徵引數。靠通訊兩端判斷麼?那肯定達不到20ms動作,再說這個拔尖試驗只是單端的,並沒有設定通訊通道……
可這究竟是怎樣的技術啊?能同時提高保護速動性和選擇性的技術!
施羅德突然眼睛一亮,衝張逸夫這邊張著嘴要蹦出一個專業名詞。可還是憋回去了。張逸夫見狀只微微一笑:“你應該猜對了,咱們試驗結束後聊。”
施羅德激動地點了點頭:“想不到!想不到完善這個技術的竟然是中國人!”
此時此刻,包括胡海濤在內的評測人員都是熱血沸騰,他們難以想象的事情竟然真的發生了?!恆電的產品水平真的比三菱要高?!外國老爺這都跪了!
IEC專家在場證實了這一點,這實在太令人興奮了。
大家抑制住興奮之情,開始進行了更多的高標準試驗,更加嚴酷的區外轉區內故障,相鄰線路相繼故障,振盪過程中故障。一連三項下來,高下立辨,岡本的臉也幾乎變成了深紫色,他所堅信的精益求精幾乎被摧毀,面對各類極端、複雜、意外的情況,恆電的響應永遠是那麼的準確快速,有如神助。雖然三菱也做得不錯,幾乎是現有技術水平的至高點。但面對無法解釋的未來戰士,唯有低頭。
面對這個結果。施羅德表情愈發激動,這些複雜極端的情況,都並非現在的這些成型演算法能夠準確解決的,一定是的,張逸夫一定是越過了那條深塹!
托馬斯雖然不是微機保護專業的,但畢竟在電力系統從業多年。總算有些瞭解,在試驗幾乎結束的時候,為難地拍了拍張逸夫:“能不能稍微解釋一下,不然這傢伙會苦惱幾年的。”
張逸夫尷尬一笑,看著施羅德的眼神與岡本的咒怨。思索過後還是說道:“中國很大,南方颱風登陸,北方雷雨季節,都會碰到多條線路連續故障跳閘情況,所以我們考慮的問題會複雜一些。不得不說,我們的電網現階段比美德要薄弱很多,用我們的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樣說顯然是滿足不了他們的,張逸夫只好透露了那麼一點點:“首先我們在很多地方採用了餘弦演算法和改進過的半波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