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種資料上看,同盟國只有兩個老牌帝國,而協約國有三個,再加上英國海外的大量殖民地,所以協約國佔有很多的優勢,特別是在宣戰以後,作為英國的主要海外殖民地,英屬印度、澳大利亞、英屬加拿大、英屬非洲地區,開始了大量徵兵,最後在短短的六個月時間裡,英國就臨時徵集了一支數量號稱200萬的陸軍。
當然,德國當局也不會閒著所以也開始在海外殖民地大量徵兵,最後也宣佈出一個160萬的數字,在看到這些資料以後,李寧宇笑了,因為他此時很想說愛德華七世和威廉二世,原來都有這麼可愛的一面。
不過笑歸笑,最後遠東軍團開始在亞洲地區,發出了一份徵兵公告,雖然在公告上寫著徵兵180萬,可實際上,遠東軍團最後只會徵兵30…60萬精銳野戰軍以及5萬海、空軍士兵。
不過這樣的公告,還是大大刺激了歐洲各國,也讓他們不得不降溫想一些問題,如果遠東軍團突然插手,那麼無論李寧宇倒向那一邊,很有可能改變最後的結局。
於是乎,世界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紛紛派出代表前往亞洲面會李寧宇,並且要求代表不惜一切代價要把遠東軍團拉過去,可是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雙方的代表都沒有見到李寧宇本人,這讓兩大勢力不得不小心翼翼謹慎起來。
最後兩大帝國主義集團,也對之前的作戰計劃做出了修改,特別是沙俄帝國。
如果說沙皇尼古拉二世最愛的人是誰,不一定人人都知道,可是說起尼古拉二世最怕、最恨誰,地球人都會讀出三個字,李寧宇。
所以,在沙俄帝國大量萎縮以後,同盟國老大德意志帝國就開始了主動進攻,但為了避免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威廉二世最後決定實行先發制人,並做到各個擊破的迅速決戰。
其實這種戰略思想,主要是根據德國總參謀長施裡芬的計劃而形成的,在這個計劃中,主要的計劃就是集中德意志帝國很大一部分陸軍兵力,在四周至六週的時間內,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擊敗法國,並徹底切斷法國與英國,以及歐洲大陸的各種聯絡,然後在抽兵調過頭來對付膽小怕事的沙俄帝國。
而整個計劃中,德國想在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內,贏得這次歐洲戰爭全面勝利,在施裡芬的軍事進攻計劃中,東線的德軍對沙俄陸軍軍隊採取守勢,可是卻只用9個陸軍師團參與配合奧匈帝國陸軍進行防禦。
可是卻在西線,集中78個陸軍精銳師全力進攻法國,除了在西線的左翼佈置8個師,其餘的70個整編師全部集中於右翼展現,並且希望這次企圖,可以出其不意地透過比利時和荷蘭王國,在直接越過未設防禦的法國北部,沿著海岸線迅速推進,最後從西南和南面包抄巴黎,形成一股鉗形式攻勢,這樣就可以把法軍圍殲在右冀縱隊和左翼縱隊之間。
然後等佔領法國全境以後,在把主力陸軍部隊調一部分到東線戰場,在於奧匈帝國陸軍回合以後,採取同樣的閃擊方式,意圖全殲沙俄帝國陸軍。
而當時協約國方面的作戰計劃中,主要還是指望俄、法兩國同時在陸上對德國展開率先進攻,最後迫使德國在兩線分兵作戰,而法國主要目標是取得萊茵河左岸。
在宣戰以後的第三個月,法軍完成了自己的作戰計劃,按照協約國的作戰計劃,法軍在德法邊境共調集5個整編集團軍,其中包括有53個野戰師和26個後備師,以及10個陸軍騎兵師。
法軍的第一、二兩個集團軍,分別放在戰線的右翼部位,而法軍的第五集團軍放在左翼,第三集團軍部署在凡爾登地區,目的是把左右兩翼聯為一體化,而第四集團軍放在第三集團軍背後,處於二線的位置,可以起到一個接應和後援的戰術作用。
而沙俄帝國的作戰計劃,是在西部邊境分為兩條主戰線,這樣分別對付德國和奧匈,可是由於遠東軍團的無形威脅,使得沙俄帝國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將全部主力都放在兩線上,整整預留了24個野戰師。
這樣就導致沙俄帝國的西北戰線上,只能部署了24個野戰師,9個後備師、8個騎兵師共計48個陸軍師,而在西南戰線上沙俄帝國總共也只配置了38個野戰師,17個後備師和21個半騎兵師,而留守的陸軍主要佈置在彼得堡和波羅的海沿岸,可是要知道奧匈帝國在兩線上集結了223萬人的陸軍部隊。
而作為協約國的頭領,大英帝國的主要軍事任務是海上,所以英國當局制定了周密的海上作戰方案,並同法國當局進行了細節分工,使得法國海軍主要負責地中海的防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