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8部分

也必需有詩化的效果。

在宋詞之後則是元曲……好吧,說了這麼多,元曲就不說了。”

說到這裡,黃一凡開始了正題:“在坐的有不少詩詞大家,想必對於華國詩詞研究亦超過我。不過,剛才我之所以說這麼多,其實還是為了說明我剛才所說的標題,華國詩詞是有傳承脈絡的,他是有據可尋的,他不是一下子從石頭上蹦出來的,也不是憑空出現的。沒有漢賦就沒有樂府詩,沒有樂府詩就不可能有唐詩,沒有唐詩當然不會有宋詞……就像為什麼國外也有詩歌,但是他們的詩歌卻與我們不一樣,其實也是因為傳承文化的不一樣。”

“黃老師,您講了這了多,都已經快下課了,不知道你所講的對於兮體詩就是楚辭的格式有什麼關係?”

這個時候,之前被黃一凡弄得下不了臺的方星劍似乎已經回覆正常,在聽了好一會之後發現黃一凡仍是沒有進入正題,卻是有一些不耐煩起來,站起來說道。

“方老師,說了別急,學術問題如果不解析清楚那怎麼行。”

沒有理會方星劍,黃一凡繼續說道:“剛才我說到我們詩歌文化是有傳承的,可是,在對詩與漢賦之間,我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他似乎並沒有這種傳承關係。”

發現眾人並沒有明白過來,黃一凡再次解釋說道:“重點來了,正如剛才我所說,漢賦影響的是樂府詩,樂府詩影響的是唐詩,唐詩影響的是宋詞。那麼,要影響漢賦的顯然是在漢賦之前的詩體。在漢賦之前,那就是聖詩。

我們再來看一下,聖詩普遍採用的是四言體,但我們的漢賦是六言,八言,甚至十言。聖詩強調押韻,但漢賦可押韻可不押韻。聖詩是詩,是歌,內容較短,一般一首詩只有幾十個字。漢斌並不是詩,也不是歌,他可以稱之為散文,較短的漢賦也有幾百個字,多則幾千字。

雖然聖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賦,比如,漢賦不少地方就有引用“聖詩”裡面的重章疊句,但這種影響相對於整個漢賦來說可以說是非常小的。遠遠不及漢賦對樂府詩的影響,也不及樂府詩對唐詩的影響,更不及唐詩對於宋詞的影響。

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時間上找到答案。聖詩最早起源於商朝,至周朝已經發展到巔峰,而漢賦卻起源於漢朝,與聖詩相隔的時間比較遠。那麼,有沒有一種在聖詩與漢賦之間的詩體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楚辭。

黃一凡點了點頭,終於將正題拉回到了楚辭。

“大龍,黃一凡想說什麼,我怎麼有一些聽不懂。”

此時,臺下的一些學子卻是顯得迷茫起來,不少學子明顯不太能夠聽得懂。但是,他們聽不懂,可對於水木以及燕大,復大的幾位教授專家來說,當聽到這裡之時,他們卻是隱隱感覺抓住了一點什麼。

可到底是什麼,他們又不知道。但毫無疑問,他們卻是知道,黃一凡研究的路子是對的。

“黃一凡先生,您能說得更具體一些嗎,我們有一些不明白?”

此時,臺下有學子站起來說道。

“放心,很快大家就會明白了。”

一個半小時的講座講到這裡,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大半,還有最後十分鐘。

看了看手錶,黃一凡繼續說道:“剛才程禮教授也說過,史學大家“班尋”曾經說過,不歌而誦謂之賦,這種賦其實最初指的不是漢賦,而是楚辭。也就是說,其實楚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賦。不過,很顯然,楚辭不是一種賦,楚辭是楚辭,賦是賦。但是,如果從時間上來推斷的話,對漢賦最具有影響力的並不是聖詩,而是楚辭。”

時間還剩下最後三分鐘:“那麼,到了這裡,一切變得簡單多了。雖然楚辭已然失傳,但是,我們仍可以根據漢賦的格律去嘗試分析“楚辭”的句式,至於剛才我所說的楚辭引用兮體的格式問題,便可以在漢賦當中找到答案……”

最後一句講完,當天第一節的“楚辭”講座差不多也算結束。

===

ps:這一章講解的知識較多,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大家的閱讀,但如果認真看的話,小白相信對於大家會多少有些啟發,7月份最後一兩天啦,兄弟們,求月票。(未完待續。)

第501章:大白,我來水木就是為了喊你趕緊更新

掌聲再一次響起。

第一節的楚辭講座雖然沒有公佈出最終的答案,但是,在黃一凡的講解之下,楚辭學卻是有了一次全新的突破。他的突破不再於在哪個文獻當中尋找到了關於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