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夢想了吧。”呂健拿起勺子稍稍攪拌甜豆腐腦。

“一星已經很不錯了。”呂康非常不服的幫莫惜君解釋道,“不是所有出道藝人都能成為準一星的,比如tf,出道這麼久都沒打到準一星的資格。”

“準一星的資格是什麼?”

“我也記不清了,之前看過一次科普的……”呂康使勁撓頭,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對他來說這也是很正常的情況。

043 有失公正

留給歌手的音軌越多,容錯率也就越高,錄音的時候可以錄十幾遍,把他們都鋪上去,根據質量分別節選加工,比如第一遍頭兩句唱的好,第二遍副歌唱的好,就可以把最優秀的地方組合在一起,祛除瑕疵。

另一方面,之所以做歌手門檻變低了,也可以說是拜技術發展所賜,他們有了茫茫多的音軌可以揮霍,外加優秀的後期軟體,妙手回春的調音大佬,什麼樣的歌聲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但就算西湖先生是個調音大佬,只留給歌手三個音軌還是太拮据了。

呂健可不是小打小鬧的玩耍,是要唱片級品質的。

“我們這個,還比較簡陋,總共就12軌。”西湖先生翹著二郎腿搖著摺扇,“第一版已經算好的了,留了3軌,第二版只剩下一軌,歌手必須一次成!”

“可她的唱功,怎麼也要四五軌才穩啊……”呂健又想起了國際歌。

“你是不知道原來,都是模擬工作站,留給歌手的最多兩軌,而且膠帶那東西,沒法抹,唱出來什麼就是什麼。”西湖先生抿嘴道,“那會兒的歌手才叫歌手,一兩次之內必須成!而且那會兒的錄音師也狠,就現場聽著現場調,就一次機會,修音一點也不能差!”

西湖先生抱怨的事情其實跟攝影很像。

機械攝影的時代,攝影師需要熟練的掌握光圈、焦距、曝光和快門技巧,而且在拍照時是看不到照片效果的,純憑技藝。

而在錄音棚裡,錄音師就相當於攝影師,只是他們的處理物件從影象變成了聲音,錄音師手上的調音臺就是照相機的光圈和快門,現場錄音效果究竟如何,同樣全憑技藝。

後來隨著數碼相機和影象處理技術的普及,攝影師們逐漸將更多的功夫下在了後期處理上,攝像師這門手藝不再那麼高不可攀,隨便誰在軟體內加個濾鏡就能做出相同的效果,之後的事情就更誇張了,可瘦身,能磨皮,單眼皮變雙眼皮,後期處理的威力近乎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