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都得是臨場改了段子才險勝了人家。
至於何向東和傅盛是在西安茶館裡認識的,那是王彌葦老爺子選傳人,讓何向東跟傅盛比一場。
傅盛說的是《九頭案》,何向東說的是《張雙喜捉妖》。
何向東卯足了力氣才堪堪和他打成平手,也是在這次比試後,何向東認識了王彌葦,也接受了淨街王的傳承。
後來也是在牡丹獎的評選上,何向東和傅盛再度對上了,這時候的何向東的功夫已經不是傅盛能比的了,何向東可謂是大勝一場。
說起來慢慢的都是回憶啊。
第二日清早,何向東先拿著東西去拜訪張永爺,陪同一起的還有薛果,還有他的幾個徒弟。
張永爺早就退休在家了,現在沒事就是溜溜鳥,打打太極,寫寫毛筆字,跟普通退休老人沒什麼大區別。
再有那閒工夫也會去指導指導後生晚輩,江南旗的相聲藝術可不是蓋的,北侯南張,這是和老侯爺相提並論的藝人啊。
電話是早就透過的,張永爺也知道何向東來拜訪他,也就在家等他。好多年沒瞧見這小子了,張永爺再見他的時候,也是唏噓感慨。
誰能想到當年那個毛頭小子竟然能有現在的成就啊,或許說,他早有預料,但他也沒想到何向東會有如此成就。
再見何向東的時候,張永爺也很高興,跟他絮絮叨叨說了很多話。何向東跟高秉生對賭的事情,他也知道了。
張永爺也半晌都說不出什麼話來,只是說了一句話:“相聲藝人的根是在觀眾身上,手藝人得憑能耐吃飯。”
何向東鄭重點頭,表示受教。
第八百三十二章 飯局
在張永爺家拜訪了一上午,也聊了不少東西,相聲藝術之類的就已經沒什麼好聊的了,何向東的相聲藝術已經大成了,也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現在又是開宗立派的,已經是妥妥的一代名家的範兒了。
他跟張永爺聊的更多的是兩人的相聲理念,還有就是對相聲未來的看法。現在的相聲界還是處在一個很迷茫的階段,前路如何,誰也說不清楚。
這種迷茫就跟當初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一樣的,也跟當初的國企改革是一樣的,都說市場經濟好,可是誰敢邁出那一步啊?誰敢說不要體制,完全走市場啊?
相聲是起源於民間的,也是興盛於民間的,但是相聲歸於體制內太久了,雖說現在何向東在民間闖出了偌大的名氣,但是還是沒有幾個人敢直接就去闖民間的。
畢竟好幾十年過去了,民間相聲的未來誰也說不好,但是體制內的相聲,他們是能看得見未來的。體制內勝在穩定,不管未來如何,總歸是有相聲一條活路的,也總歸是會給說相聲的一碗飯吃的,哪怕是苟延殘喘。
真的到了民間,萬一遇上點什麼事,要是完了,可就是真的完了,相聲也就真的完了。
所以相聲界很多前輩都踟躕不前,包括侯三爺,侯三爺非常看好何向東和向文社,他也幫了他們許多,但同時他也在努力搞他自己的文工團,看到有優秀的苗子他也是帶到文工團裡去培養,也沒讓人家立馬就去向文社,他心裡也同樣沒底。
包括相聲界現任當家人高本河,他在支援民間相聲發展的時候,同樣也在大力支援體制內相聲的發展,還在支援相聲多樣化發展。
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面,這才是大多數相聲前輩的想法。
至於高秉生,這是個狠人啊。現在的向文社已經有猛獸的雛形了,倘若向文社能蛇吞象,徹底吞下主流相聲界,那麼民間相聲的路子就不會錯了,相聲的未來也肯定不會錯了。
同樣的道理,主流相聲界若是能吞下向文社這頭猛獸,那就證明主流相聲界已經重新煥發出活力了,相聲也就重活了。
所以不管誰勝誰負,贏的都是相聲。
何向東跟張永爺聊了很多,何向東是堅定的民間相聲主義者,張永爺則是跟大多數相聲前輩一樣,認為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不管是民間還是體制,只要是好好說相聲的,他就會支援。
張永爺還跟何向東說,等他南京站商演開演的時候,他也一定會去到場捧場,何向東自然也是高興之極。
他們還在一起吃了午飯,張永爺今天興頭很高,還跟何向東的徒弟們聊了很多相聲的東西,這都是寶貴的財富啊,何向東趕緊催促幾個臭小子認真記下。
拜訪一直到了下午,何向東一行人才離去。
晚上是跟傅盛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