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
給師父家裡幫忙打掃衛生,幫師孃做飯看孩子,給師父端茶送水,師父教你本事。
學藝有學徒和兒徒之分,學徒是跟著師父學藝幾年,學藝期間師父管吃管住,偶爾還給點零花錢,學完之後,給師父效力幾年,就可以藝滿出師闖蕩江湖了。以後三節兩壽的時候,來看看師父就好了。
還有一種叫兒徒,就是當兒子養的,跟親兒子沒有兩樣,師父管吃管住,工作就業,結婚生子,師父都管你,等師父老了,做徒弟的也有贍養的義務。
雖是師徒,但其實跟父子已經沒有兩樣了。何向東跟張闊如還有方文岐就是這種關係,可以這麼說張闊如對何向東絕對不會比對自己兒子差,他真是把何向東當成親兒子一樣看待的。
也有很多人看不慣這種傳統的師承關係,認為是封建糟粕,其實凡事都應該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在舊社會是有很多做師父的把收徒當做自己的掙錢工具,在徒弟學藝期間極盡苛刻,幾乎都不把徒弟當人對待了,給吃的喝也只給不至於讓徒弟餓死的那一口,而且還給徒弟派了繁重的體力勞動。
再加上傳藝時候的虐待,因為學藝期間很短,只有兩三年時間,很多師父為了讓徒弟儘快學出本事來,好給自己掙錢,都採取了很多非人的手段。
所以在徒弟拜師寫門生貼的時候,帖子上面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徒弟投河溺井、上吊服毒,皆是其咎由自取,與師無關”,所以舊社會很多藝人學藝就像是闖鬼門關一樣。
但是藝人的師父也並不全是這種毫無人性的,還有很大一批像張闊如、方文岐這樣的藝人,他們收徒是真正為了給祖師爺傳道,為自己這一支傳承衣缽,把徒弟是當自己親兒子一樣看待的。
張壽臣先生有個徒弟叫於世德,是從小跟著他長大的,張壽臣先生每次見到於世德都在喊我的兒啊,我的兒。
我的兒子啊。
傳手藝教本事的時候師父會很嚴格,但是在生活上他們對徒弟可以說是有無微不至的照顧,還要教徒弟如何做人,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待人接物,這跟兒子已經沒有兩樣了。
所以這種學藝模式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毛病是出在人身上的,你不可能要求每一個師父都能做到像張闊如和方文岐這樣,你也不可能要求每一個徒弟都能做到何向東這個份上。
不說師徒關係,就算是真正的父子,難道就全都是父慈子孝嗎?可能嗎?(未完待續。)
第一百九十四章 向文社的大事
至於家譜裡面沒有自己名字,何向東也鬧明白了。藝人拜師學藝有個程式,叫擺支,類似於後世的新聞釋出會。
在拜師的那一日由徒弟出錢擺上幾桌,不需要大張旗鼓,有這個形式就可以了,然後請來引保代三位老師,遞門生貼,互贈禮物,這就算是納入門下開始學藝了。
這是第一次擺支。
等學藝期滿,徒弟再給師父效力幾年,也就到了藝滿出師的時候了,在那個時候會進行第二次擺支,這一次就會廣邀同行長輩,大操大辦,師父也會在宴席上正式宣佈徒弟出師,以後要在江湖上闖蕩了,請各路朋友們看在師父的面子上照應一下。
這叫雙擺支。
雙擺支之後,徒弟正式藝滿出師了,以後修家譜的時候,師父才會把徒弟的名字放進去。
何向東的情況便是如此,他早年便離開了張闊如去闖蕩江湖了,也沒有進行第二次擺支,十幾年都沒見面了。他便以為自己這種情況應當算是出師了,師父也應該把自己的名字錄入家譜了。
可哪裡知道張闊如一直認為他還在學藝,還在等著有一天能夠再相見,能再續師徒情緣呢,也就沒有一直給他放進家譜中,但其實何向東的資料已經送去門內修家譜的負責人那裡了,若是張闊如此生無法再見何向東,那何向東的名字也會歸在他張家一支,算是給他一個出身了。
藝人行內有很多老傳統,也保留了一些江湖氣,像相聲啊,評書啊,都講究師承門戶,你沒有師父,同行會看不起你的,這種無門戶的藝人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海青”。
藝人行當裡面特別重視師承關係,師徒父子,其實還是為了維護師門長輩的地位和尊嚴,你不拜師,人家是不會把本事教給你的。
每一門藝術裡面都有很多竅門和秘訣,單靠你自己摸索是絕對不行的,只能靠師父教,而且是手把手的教。
學藝其實不適合大班上課,他只能是一個師父領著幾個徒弟,一一說活,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