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平等的看待王動,還是因為王動的才情和與張科的關係,接下來,大家言談甚歡,王動不願早早過來,主要還是怕解縉要與他對對子,或是寫詩填詞。面對著解縉這個大才子,王動心裡絕對沒底,當然了,就算是普通的學人,他也沒底,但這會已經學會打太極了,不怕了。
“靜之,我聽治平說,你在長沙府辦學堂?”
“是。”
“教的全是格物等淫巧之事?”
“也不盡然,只是想授寒門子弟活命之技。”
“也好,寒窗十年求科考,躍入龍門有幾人。”……
解縉此人在朱元璋時期便脫穎而出,他的萬言書足顯其才,後來的《太平十策》,提出參用井田、均田之法,兼行封建郡縣之制,主張興禮樂、興學校、薄稅斂、勸農桑、禁閹寺、絕娼優、免屠戮、省株連,可見他對國是還是頗有見的,只是不對朱元璋的路子。當然,從王動的角度來看,這會好象也不對永樂的路子。
解縉的這次重新啟用對王動來說是個迷,不應該只是安南戰事那麼簡單。漢王對解縉可算是深惡痛絕,永樂也不喜歡,那怎麼又會被重用的呢?至於《太平十策》王動也只知道個名字和簡條,很多地方還要向解縉討教,雖然皇上不喜歡,但王動知道,這是個好東西。永樂只是這會不喜歡,假以時日,那就難說了,可能真能成了治國良策而被重用。
“安南,化外小邦,歷代皆為中原屬國,於今朝,收為省衛為宜。”解縉不知不覺的又開始縱論時事了,不過,這會他是有意的,他想試探一下王動。
“文治教化為主,以蠻治蠻才是上策。”王動笑著回。
“噢!願聞其詳。”解縉問王動。
“以武功,可得其地,以文治,可得人心,以蠻治蠻,盡諳其道,又可避其鋒芒。”
“啊!”解縉的表現有點誇張,按理講這些是不難理解的東西。
“收為省衛,易於管制,但施政還需因地制宜,其人財物,理因取之於斯,用之於斯,如此可保百年之治。”
“靜之所言極是,不以蠻夷而怠之,安南之政,人與制,二者並重。”
“解大人大明之制度,放之安南,不可動根本,但要有所便宜。另一緊要之處便是用人,用人不善,安南必亂。”
“靜之所說,取之於斯,用之於斯,此言大善。安南一國多木,亦有異獸,然別無他物。收為省衛,怕是舍多於取。”
“解大人此言差亦,安南地處大明之南,多雨多河,土地肥美,其稻米一年可三熟,遼東之地稻米一年才一熟,以其地廣植稻米則絕糧患。”
“一年三熟悉?遼東植稻米?”如果歷史上細數博覽群書的人,解縉絕對算的上是一位,王動可以很負責任的說,解縉看的書,一百個王動加起來,也看不完。但這會,解縉眼裡,王動這個人,看的書,怕是比自己也少不了多少。要命的是,王動看過的書,解縉本人可能聽都沒聽過,瀟湘書局的書,解縉也看了,說實話,有些真的看不大懂。
“遼東可植稻米?一年一熟?安南三熟?為何?”這此解縉是真不知不懂。
“稻米喜水喜熱,遼東河網不少,且其黑土土力最佳,因其地較寒,若植稻米,生長期長於江南,只可一熟。江南稻米亦是一熟,瓊州則可兩熟,無他,瓊州偏南地熱,如今安南更南更熱,雨水更多,三熟悉尋常事爾。”
解縉非常的詫意,關於安南可種大米一說,其實他不是第一次聽到,但一年三熟還是從沒聽過,瓊州一年收兩次稻米,倒是有所耳聞。
解縉離開瀟湘記的時候,天已經很黑了,王動也不方便回去了,於是便隨著張科去了珍珠橋,讓小六子回去給夫人報個信,沒有電話手機呀,不方便呀。楊剛被王動分派去茅山收買道士,幾日之後,剛王動到了龍山的時候,楊剛則誇王動有遠見,龍山還真出了事。
………【第三章 金陵煙雨 第十二節 茅山道觀】………
肖勇已經把他能夠找到的磚瓦匠都請來了,但人手還是不夠,因為大多數匠人都被圈到京城去了,好在,他的泥灰場主要是小工,所以還能對付。
如果只是制磚瓦那就簡單了,挖泥,製坯,曬,燒,但水泥就不一樣了,要石灰石,鑿石是不可能的,太慢,一般都是炸,雖然周圍的村民也知道燒石灰要炸石頭,但他們那麼蓋個房子用的量少,這會一個大型作坊在,炸石頭的規模自然不同。
第一次炸山的時候,龍山村的村民們都沒什麼意外的,畢竟很多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