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9部分

,大炮幾乎只能用來守城,紅夷炮就是守城的利器,而出戰的話,用的最多的就是佛郎機和盞口炮及虎蹲炮等小炮。

這些火炮的威力,只能在一二百步內發揮,就算是大將軍二將軍炮,威力也十分有限。紅夷炮威力是大,但想用在戰場上太困難了,等它們運到,仗已經打完了。

歷史上清軍倒是拖著紅夷大炮南下,炮隊歷經千辛萬苦,只在潼關發揮過作用,老舊的關城經不起紅夷大炮的轟擊,後來閻慶元守江陰近三個月,也沒見紅夷大炮去轟開城牆,至於南明紛紛投降的軍隊,更不勞紅夷大炮的轟擊。

這些大炮,後來有的放在荊州,有的放在南京,漸漸都失去了用處,清軍和南明的戰爭主要是靠的投降的漢奸軍,和鄭成功和李定國的戰事要麼是海上和沿海地區,要麼是雲貴山區,炮根本用不上。

等到清末時,火炮已經是傳說中的神器,或是清朝宮廷的大玩具,皇帝的愛寵,英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南方某部清軍還把二百多年前的藏炮給請出來了……當然,那指定是沒啥用處了。

眼前這些火炮,輕便,打的是六磅到十二磅之間的炮彈,威力遠遠超過明朝本土的那些火器,但又不是太過笨重,按現在浮山炮營的做法,高速移動是不成問題的。

主要就是炮架和牽引車的工藝已經十分成熟,拖動行走時毫無滯礙之處,一切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

這樣的情形,不僅是那些年輕人,就是劉子政這樣老於兵事的,也是頭一回得見。

“一百五十九了……”

“已經一百五十九門紅夷炮了。”

張家玉的臉膛放光,感覺無比激動。每門炮的炮組成員是六到八人,最多是十二人,挽馬數量一般是四匹,因為做工合格,馬匹拉著一個基數的火藥和炮彈,加上炮組成員和一門炮毫無困難,行動速度十分快捷。

紅夷炮在寧遠城頭不過二十門,大明費幾十年之功,連在寧遠和山海關,還有北京薊鎮等要塞地方一共才鑄了不到二百門紅夷炮。

就算是那些火炮的重量和口徑要比浮山這邊大不少,但眼前的數字還是震驚了所有人!

“還早的很呢……”

將作處的主辦一臉果然是沒見過世面的土包子的表情……但他的嘴巴也是張的老大,口水都不知不覺的掉落下來。

儘管身在將作處,但是眼見這麼多火炮絡繹不絕的從眼前經過時,聽到車輪和馬車一起嘩嘩的轉動聲時,聽到炮輪在行動時特有的吱呀聲時,這個會辦還是激動的難以自恃。

在四年前,這裡是一片荒郊野嶺,距離海邊近,土地有一部份還是鹽鹼地,浮山千戶所下的各百戶都不掂記這種貧瘠的土地,後來浮山營開始發力,將作處在這裡跑馬圈地,當時一共才不到二百的匠人,每天用手工鑽銃管,後來開始學習鑄炮,當時根本談不上炮架身管平滑的技術,也談不上望山和標尺,只是老林按著在遼東學鑄炮的記憶,和一群遼民匠人慢慢摸索出來。

頭一批鑄的是銅炮,而且全部是小口徑,做工十分的粗糙和原始,成功只是能發炮而已。

後來張守仁實力漸漸上來,給予的支援也越來越大,將作處火器局下火銃和火炮的發展,從崇禎十二年過後,開始井噴式的爆發起來。

而火炮的發展,特別是紅夷炮的發展還是十三年後,張守仁決意將小口徑炮與炮營分開,小口徑只做步兵支援和車營構築防線時使用,真正在戰場上克刻致勝形成火力壓制,還是得靠這些紅夷大炮。

“二百四十多了……”

張家玉的眼已經數花了,張煌言也比他強不到哪裡,閻應元緊握雙拳,虎目圓睜,不敢相信眼前的事情,而劉子政已經陷入一種拔不出來的惶惑情緒之中……

一個軍鎮,隨隨便便就是二百多輛炮車拉著二百多門火炮,還不是小炮,最小的也是重七百斤的六磅炮,這樣的事,叫劉子政如何能夠接受並深信不疑?

眼前的這些火炮,九邊軍鎮全部加起來也是比不上了……

更何況張守仁還有水師和海防炮臺,加起來怕也有千門以上的火炮,雖然那種火炮不需搬動,工藝要簡單的多,但畢竟也是要太多的生鐵才能鑄成。

一門炮,最少也得二百銀子,這麼多火炮,就是得一座銀山才買的下來了。

但給劉子政一行人的震撼,才是剛剛開始。

“三百以上了!”

超過二百以後,很多人就放棄了細數每一門炮的打算,只是大約盤點著火炮的數字,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