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κ婪椒ā�

“靜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沉不住氣的人在冷靜的人面前最容易失敗,急躁的心情已經佔據了他們的心靈,他們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處境和地位,更不會坐下來認真地思索有效的對策。不懂得沉默的人,他們的心胸是一封人人都能一覽無餘的信件。尤其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他們常常會因為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將自己逼入死角。

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了一場叛亂,將叛軍的領袖李列耶夫送上了絞刑架。行刑的那天,李列耶夫拼命掙扎,竟然將絞刑架的繩索掙斷了。按照當時沙俄的法律,出現這種情況屬於天意赦免,可以免除犯人的死刑。李列耶夫確信自己即將得到赦免,狂妄地叫囂道:“俄國人連繩索都造不好,還能做什麼大事呢?”

正準備簽署赦免令的尼古拉一世聽後,臉色大變,停下了手中的筆,說道:“讓我們用事實來證明一切吧。”於是他收回了赦免令。第二天,李列耶夫再次被推上絞刑臺——這一次繩索沒有斷裂。

在一些商業活動中,適時沉默也是一項有效的溝通技巧。很多商家經常利用“沉默”的原理,人為地製造出“沉默”的氛圍,反而勝過千言萬語的宣傳。美國紐約國際銀行在剛開張之時,為了迅速提升知名度,曾做過一則別具風格的廣告。

一天晚上,紐約的市民們正聽著廣播節目。突然,全市所有的廣播都在同一時刻播報了這樣一則廣告:“聽眾朋友,從現在開始播放的是由本市國際銀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時間。”接下來,全市的電臺同時中斷了10秒鐘。一時間,紐約市民對這個10秒鐘的沉默時間議論紛紛。於是,奇妙的沉默時間,成為紐約市民茶餘飯後討論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國際銀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很快便家喻戶曉。

沉默並不是簡單地指一味地不說話,而是一種成竹在胸、沉著冷靜的姿態,尤其是在神態上表現出的一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自信,以此來逼迫對方沉不住氣,先亮出底牌。在最常見的討價還價中,他們總是不等對方發言,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議價格,最後讓別人鑽了自己的空子。

一位廠長打算低價處理廠裡的一批舊機器,他估算的最低價格為50萬美元。談判中,一個買主針對這批機器的缺陷,滔滔不絕地抱怨了很久,說它們早就被淘汰了,品相也不好,根本值不了多少錢。廠長一言不發,耐心地聽著對方的抱怨。

最後,那位買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責的言辭了,突然蹦出一句:“這批機器我最多隻能給你80萬美元,再多的話,我可真不要了。”廠長大喜,當即與他拍板成交。這位善於沉默的廠長,一句話沒說便輕而易舉地多賺了30萬美元。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因為說錯話而後悔的情況,保持適當的沉默是避免這類情況的最好辦法。保持適當的緘默,除了可以讓你有更多思考的時間、減少說錯話的機率以外,還能讓你身處暗處,令對方產生神秘感,讓你在人際交往中更加受人歡迎。

32。 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先抑後揚的評價更有效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倫森曾經做過這樣一組實驗:他將被試者分為四個小組,分別對他們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被試者對他人評價的反應:對第一組的評價始終否定,對第二組的評價始終肯定,對第三組的評價先褒後貶,對第四組的評價則先貶後褒。

實驗發現,第一組被試者對評價的反應為不滿意;第二組的表現為滿意;第三組對“先褒後貶”的評價極為不滿;第四組對“先貶後褒”的評價最為滿意。結果表明,人們喜歡獎勵和讚揚不斷增加,而不喜歡不斷減少。

心理學家發現,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並不是一味地實行肯定和獎勵最能獲得他人的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懲罰最能給人惡感。事實是,先否定後肯定,能給人最大的好感,先肯定後否定則給人感覺最為不好。這種先否定後肯定,先抑後揚給人最好感覺的心理規律稱為“阿倫森效應”,也稱作“增減效應”。

人們為什麼大都喜歡誇讚和獎勵逐次增加,而對那些正面的激勵逐次減少感到反感呢?主要原因是,從倍加褒獎到小的讚賞乃至不再讚揚,這種遞減會導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一次小的挫折每個人都能夠平靜地接受,然而,隨著褒獎逐次遞減,甚至變為責罰,這種挫敗感就會陡然增加,以至於不能被大多數人接受。

“阿倫森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可以利用獎勵遞減的方法消除它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