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的說法。
第一代導演是20年代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他們用舞臺化、社教化的默片(無聲電影),為中國電影做了奠基。作為開創者,這一時期的電影,難免良莠不齊。
第二代導演是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
第三代導演指五、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是新中國建國後走上影壇的藝術家,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衝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駱駝祥子》都是誕生在這一時期的導演手中。
從第四代導演開始,導演已經不再是野路子,而是以京城電影學院的畢業生為主體,以及各大電影製片廠培養出來。第四代導演大多為60年代從北電、上戲畢業的學生,走理論結合實際的路線。
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柺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
因為經歷過那個大時代的變革,往往都是到了不惑之年(四十多歲)才開始發揮才華,本身經歷過時代的束縛,又打破時代的束縛,視野因而變得開闊,孜孜不倦的吸收新技術,探索更深層次的藝術。
因為這一時期還是國有制經濟為主,他們往往更注重電影的藝術性,而脫離了商業性。在經濟變軌,市場制經濟主導,商業電影興盛之後,漸漸沒落。
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能分代的導演,都有一定的共性。第一代導演是電影的啟蒙,第二代導演是電影的解放,第三代導演是探索與矛盾,第四代導演則是藝術的追逐。
而到了第五代導演,漸漸定型的他們,也有了一定的共性,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
不過,畢竟是目前正在活躍的導演們,具體的劃分,還是很紊亂。往小了說,第五代導演特指北電78級導演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哥、張一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往大了說,整個78級,以及78級前後各系走出來的,或者其它學院畢業或者自學的同一期導演,都是第五代。
馮小崗,就是往大了說的第五代導演,畢竟他不是北電畢業生,也不具備五代導演的共性。拍電影部部都票房不錯,但也經常被罵沒有藝術修養,媚俗於觀眾,屬於導演界比較非主流的一類。
後來馮小崗自稱自己“根本劃不上第幾代”。
但是萬小虎卻知道,未來,馮小崗成為內地第一個在好萊塢按了手印的導演!
值得欽佩!
就這樣侃大山了一陣,沒多久司儀走進包廂,示意眾人該出去接受記者的採訪了。
——————————
(寫華語娛樂,就避不開一些寫一些導演,這一章有一半屬於資料性的介紹,不知道大家覺得水不水,歡迎大家在書評區留言。如果大家都覺得水,以後就不做介紹了。另外,新人新書,拜求chayexs。。chayexs。推薦chayexs。。chayexs。收藏支援!)
0067 【我的主場沒我戲份】
當萬小虎和王忠軍、馮小崗等人到大廳的時候,就看到了佈置好的主席臺上,坐著《蝴蝶效應》的一眾演員,臺下則是五六十家媒體記者,都拿著照相機,不時的閃一下。然後在司儀的主持下,與演員們互動。
趙微、徐靜雷、周訊、陳昆、關之林、胡軍,六位一線演員,或者當紅小生,足以謀殺無數的膠捲了。
等到馮小崗露面,記者們頓時話筒調轉,迎向了馮小崗。
“馮導,馮導……”
在記者們的提問聲中,幾人各自坐在座位上,萬小虎和幾位演員,微笑著算是打過個招呼。
“馮導,今天是《蝴蝶效應》的開機儀式,您為什麼會來參加?”
“馮導,關於您的電影在賀歲檔表現出色,卻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