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業。

鬼谷子當然不會是無的放矢。他說完話就一直觀察著他三個弟子的反應。三人的表情被鬼谷子看在眼裡。甚至於他們心中是什麼想法他也基本上了然於胸。龐涓的火熱,李騰的野心,還有孫臏的悲憫,他都一一看在眼裡。

鬼谷子面無表情地交代他們寫一篇以“戰”為話題的文章,隨後就走了出去。

慕容建中三人面面相覷,不知道師傅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過,雖然不明白鬼谷子的意思。但對於他的話,三人都不敢怠慢。鬼谷子走後,不約而同地解散,回去寫文章。

第二天,鬼谷子收到了三個竹簡。上面有三篇文章。不過,這三篇文章的風格相近,都是開門見山。但闡述的觀點卻迥異。

慕容建中(龐涓)的文章開篇就是“戰者,功也”。他認為戰是國家的功業。無戰,則民弱;民弱,則國衰。國家的強盛是離不開“戰”的;他還提出戰是功德。他說,戰爭長久存在,民不聊生。但國家之間也可以透過戰組合在一起。天下有七國,每兩個國家之間都有糾葛,如果都發生衝突。那麼,天下將會有21起衝突。但如果只剩下3國,那麼衝突就會銳減到三次。如果僅有一個國家,那麼就不存在什麼衝突了。天下沒了戰爭,沒了衝突,百姓自然就可以安居樂業了。而且,一個國力強盛的國家發動吞併貧弱的國家。這也是對小國國民的功德。小國國民從此成為了這個強國的一員,因此也就可以享受到這個國家帶給他們的福利。如果一個國家能統一天下,那麼天下百姓都會得到它的福澤。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孫臏的觀點卻截然不同。他開篇就說“戰者,罪也”。他認為戰爭是罪惡的行為。一個國家,它只要與鄰國和諧相處。那麼,在它疆域內的國民就可以安居樂業。但是,卻因為統治者的貪婪而不肯妥協,悍然發動對別國不義的進攻。如此一來,不僅本國的百姓因此失去了安定的生活,連鄰國的百姓也跟著遭殃。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應該判罪嗎?即使國家的王是最高的統治者,在國內說一不二,但總會有替天行道的人存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君王,即使能僥倖成功。那也只是一時的成功,遲早會被遭到懲罰的。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樣的國家,有這樣的君王,是註定不可能長久昌盛的。他還提出,戰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戰”。天下諸侯自守疆土,各安其位。那麼天下百姓就不會流離失所,痛苦不堪。

至於李騰,他的文章又是另一個層面。他開篇就直言:“戰者,爭也”。他認為,戰爭戰爭,關鍵就在於這個“爭”字。因為爭,才會戰。戰只是形式,而爭才是最終的目的。爭的原因則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些利益,有個人利益,也有國家利益。王侯將相發動戰爭,製造衝突,不管是不是師出有名,其目的不過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罷了。鄭莊公克段於焉,是為了他的地位;齊桓公尊王攘夷,是為了霸主之名;伍子胥興兵犯楚,是為了報仇。他們發動戰爭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當然,單純為了個人而發動的戰爭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國家發動戰爭是為了國家利益。一個國家,它的資源,它的疆土是有限的。當它發展到瓶頸的時候,國內的資源已經不能夠滿足國民的需求。因為資源不過分配,長此以往,就會滋生很多矛盾。這個時候,就是國家必須要發動對外戰爭的時候了。只要搶奪了他國的資源,佔有了他國的土地,國家就會得到持續的發展。國內矛盾也會因此而消散。一個英明的領導人應該在資源沒有被完全利用完,國內矛盾還沒有滋生的時候就去“爭”。而“戰”又是“爭”最好的方式。

可以說三人的觀點各不相同,都各自的道理。至於到底誰提出的觀點更好,鬼谷子沒說。他甚至沒有說他們的優點。反而對拿著他們的文章對他們一一批駁。

對於慕容建中(龐涓),鬼谷子批評道:“既然戰是功,那昔日藐視周室的鄭國現在何處?”

鬼谷子說的鄭國是春秋初年的鄭國。那個時候的鄭國可謂是天下有數的強國。它是山東(崤山以東)第一個公然對抗周天子的國家。鄭莊公時期的鄭國儼然是天下第一強國。但鄭國強則強矣,卻沒有惠及國內的百姓。鄭莊公死了之後,鄭國衰弱。鄭國的國君難道沒有功嗎?它對外戰爭甚至沒怎麼輸過。可國家卻還是衰敗了。現在更是從版圖上消失了。龐涓無言以對。春秋初期的鄭國就好像後世的前蘇聯一樣,國家強大,但人民的生活水品卻並不高。別說鄭國不是蘇聯這樣的巨無霸。就是巨無霸照樣被肢解了。這麼強大的事實面前,慕容建中不得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