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除了顯微鏡的外觀之外,還有一個箱子大的外操作面板在旁邊列著,以80年代的眼光來看,還是相當高科技的外型。除了蘇城這種以前用過的人之外,其他人是有錢也想不起來買的。
蘇城站在顯微鏡邊上,介紹道:“工具顯微鏡主要是用來計量的,與一般顯微鏡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在工作臺上的執行精度非常高,配有幾種特殊的目鏡,可以進行平面,或者三維資料的測量,後一種尤其厲害。”
林永貴興致勃勃的使用了一下這個顯微鏡,笑道:“這個器械,和我在上*海的醫院裡見到的儀器很像,要多少錢?”
“20萬。”蘇城微微笑著。
“20萬元人民幣?”
“是。它的鏡頭比較貴,有幾種是從國外買回來的,但是用途非常廣泛,除了普通的長度角度測量以外,還能做輪廓測量和極座標測量,能夠檢查各種孔徑、螺紋和齒輪的形狀,我們正在試製三次採油裝置,這方面的需求很高。”
林永貴轉過頭來,似笑非笑的問朱副書記道:“這筆錢,我們油田能不能出?”
朱副書記是管技術的,手上能批1000塊就了不得了,林永貴自己不說批錢,轉而問他,自然是擠兌的意思。
遲疑了片刻,朱副書記無奈道:“我們的預算年前已經批了,沒有這筆經費。”
“這樣看來,將專利讓出來,對我們並沒有損害吧。”
“自然是沒有的。”朱副書記的話也流暢了起來。
林永貴含笑,轉身問蘇城道:“你們這次三次採油技術的投資額,總計有多少?”
“1200萬元,現在樣機快出來了。”
“1200萬?”連有所預料的林永貴都小吃一驚,問:“我們給三次採油所撥了多少錢?”
下面很快有人回答:“一年17萬。”
“好幾十倍的投入呀。老朱,我們油田和民間企業進行技術合作,既加快了油田的技術革新的速度,又減少了油田投資,在成本方面,也幾乎沒有增加,這樣的方式,我們應該推廣才對……你怎麼看?”
“林書記說的對,這種新模式,對於提高油田的競爭力很重要。”朱副書記的回答非常官方。
兩人的話,馬上被隨行工作人員給記錄了下來,等回去之後,這些話經過一定的修飾和刪改,就會變成檔案下發出去。
朱副書記是管技術的,自然是希望技術留在自己手裡,不過他也清楚,油田沒有這麼大一筆錢。他暗歎一聲,道:“蘇廠長還真是下得了成本,1200萬,連油田都拿不出來!”
“這次實驗用後,儀器終究是要用到的,當然,一些實驗材料是無法收回了,這個,只能在賣給其他油田聚合物驅裝置的時候,想辦法回本了。”蘇城笑笑,道:“我們和勝利油田定了協議,這次三次採油技術的成果,向勝利油田免費提供。這樣的話,1200萬的投資,就得從別的地方找回來。”
“大華的裝置,準備怎麼賣?”
“我們的裝置成本估計在6萬到8萬之間,賣50萬吧。”蘇城早就做了計劃。
6到7倍的利潤,讓兩位書記都瞪大了牛眼,朱副書記突然覺得舒服了一些。
想到自己能用不到10萬元的價格,就買到其他油田要花50萬才能買到的裝置,他笑笑道:“大慶那邊的矮駝子可不好糊弄,50萬,他們肯買嗎?”
“他們買100臺裝置回去,也就是5000萬,我估計一年能多產出100萬噸的原油,這最少是1億的利潤吧,以後每年還能有這麼多……怎麼算都合適。”蘇城停了一下,用開玩笑的語氣道:“他們要是想自己開發,我估計著3年能成功吧,到時候,咱們第二代的裝置都研究出來了。”
“被你這麼一說,還真有造不如買的感覺……”
“肉爛在鍋裡。”蘇城保持笑容,道:“我猜,如果不買咱的裝置,他們最終也會買外國人的。”
如果不是蘇城的話,勝利油田最終也會買外國人的。這個計劃,其實已經做了出來。
國內八九十年代的科研能力是非常弱的,尤其是自主研究的能力,幾乎沒有——因為缺乏資金和投入。一毛錢都不撥的情況下,科研所可種不出研究成果來。
事實上,如果計算某種科學研究的成本的話,國內的成本比國外還高,這就像是六七十年代的國內工廠生產成本一樣。雖然科研人員的工資很低,但材料和裝置的投入是相同的。如果因為水平和經驗的關係,國內的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