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3部分

古代中國乃一泱泱大國。是以儒家思想學說立國治國的。而儒家政治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禮。禮儀在當時所起的作用以及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是今人所不能想像的,而外國使臣覲見皇帝所行的跪拜之禮,在歷代都被統治者所重視。因為它表示著藩屬臣邦對中國天子的誠意。簡言之,中國的傳統外交就是讓夷狄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了被費正清先生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也可以更形象的稱之為“磕頭外交”。外國來進貢的那些使臣給中國皇帝磕頭,就會受到禮遇和賞賜;不磕頭,就會受到慢待甚至被驅逐。渤泥國王(今天的汶萊一帶)來華朝見明成祖朱棣時就首先按照中國的禮儀制度規矩的行跪拜之禮。而後才能致辭。其後明成祖對這位渤泥國王有如下觀感:“朕觀其談吐文雅,體貌恭順,舉止合乎禮教。可見他已擺脫了蠻夷習俗……渤泥國王這樣率領妻兒、兄弟、親戚和陪臣。一起跪拜於陛階之下,卻還不曾有過。這位國王精誠所致,可謂之於神明。”於是乎永樂大帝也賜予渤泥國王以公侯規格的禮遇和豐厚的賞賜。而就是這種跪拜之禮,發展到了清代更是有所加強。清代把覲見皇帝規定的禮儀叩頭次數增加了三倍,即三跪九叩之禮。只有行這種大禮,也只有這一種禮儀。才能夠盡到藩屬臣邦對中國天子表示敬意的本分,1793年馬戈爾尼率團訪華,要求覲見乾隆皇帝,但拒絕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帝在得知他這一態度後,諭令辦理接待事務的大臣用下述理由來開道對方:“凡是四方藩封之國,前來天朝進貢和觀光者,不但陪臣必須行三跪九叩之禮,即使是該國的國王親自來朝,也必須躬行此禮……如爾等拘泥本俗,不行此禮,那就不能表示爾國王譴派爾等航海遠來輸誠歸順的誠意。不僅各藩屬國使臣譏笑爾等不懂天朝禮儀,恐怕我朝官員也不會允許。”最終因馬戈爾尼拒絕行三跪九叩之禮,雙方不歡而散。乾隆帝降旨令其早日出境。當然馬戈爾尼的此行目的也沒有達到,更不用說是受到像渤泥國王那樣的公侯規格的禮遇和豐厚的賞賜了。忒杯緘

咸豐帝飽讀史書和儒家經典,當然知道這些,更明白三跪九叩之禮是 清朝皇帝接見外國使臣的唯一禮儀。在他眼中,禮代表著上下等級秩序,是自己統治的標誌,如果沒有了禮,就連自己皇帝這至高無上的至尊地位都無法解釋。禮在咸豐帝心中的地位是我們今人所無法想像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詩經》中的這句話實際上就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心目中的世界觀念,即“天下”的觀念。而天下是“九州分野”以內的華夏人和這一分野之外的夷狄共同構成的。華夏人處於天下的中心,相對於四周的蠻夷來說,他們便是“中國”,中國的皇帝們也便長久地自以為是“天下共主”《說文解字》稱“夏者,中國之人也。”正是華夏人的自我中心意識的明確闡釋。而四周那些不曾開化的部族,依其與中國的方位關係,則被稱為北狄、東夷、南蠻、西戎。這樣就形成了華夷國際秩序。而這種關係是不平等的,是嚴格按照三綱五常所要求的君臣關係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千百年來,中國的皇帝們,甚至是庶民百姓都把這種等級性的華夷國際秩序視為天經地義的。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觀念是古代中國人所不曾夢想到過的。宋人石介在《中國論》中說:“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天地為之乎內外,所以限也。”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傳統中國人對華夷秩序的信念是何等的明確和堅定。因而,中國與外邦諸國的關係,只能是一種“以尊臨卑”的關係,而沒有其他第二中選擇。

ps:

蔣用庵刺史是常州人。一天,他和四個朋友在徐兆潢家裡喝酒。徐家精通烹調技術。尤

其燒烹河豚更是拿手。這次酒宴上也擺出了河豚。六個人貪河豚肉味鮮美,各各舉筷大吃,

可又擔心中毒。

忽然,一位張姓客人陡然倒地,口吐白沫,發不出聲音。大家都以為他中了河豚毒,急

忙尋了糞汁來灌他,可他沒有甦醒過來,其他五人害怕地說:“寧可在毒性發作之前吃藥。”

於是各自捏著鼻孔喝下一杯糞汁。

過了很久,張客人居然甦醒過來,知糞汁解毒之事,失笑道:“我素來有羊癲瘋,常常

發作,並不是河豚中毒呀!”

三十三、天津條約(六)

皇帝還在猶豫,架著手揉了揉鼻樑,不發一言,杏貞見狀,知道皇帝還沒下定決心,決定又加一把火,“這美國公使說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