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7部分

十里八鄉的那些村民百姓,也都是紛紛趕來。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二一零 糧長

他們所在的村子,都是劃在了一個糧長的徵收範圍內…

打麥場,位於蓑衣渡東邊兒,緊靠著外牆,這裡乃是百姓們打下來糧食之後,揚麥子的所在。面積很大,足有一二百米方圓。

在打麥場的東邊,早就已經是搭起了帷幕,周圍扯了布幔防風,裡面生了炭火防寒。裡面擺了一張太師椅,周圍圍了四個暖爐子,把這裡簇的暖意融融,如同春日一般。蘇家家主,本地糧長蘇以墨,正神態悠閒的坐在椅子上。身後是一群護院家丁管家簇擁著,旁邊還有兩個眉清目秀,衣著華貴的小丫頭端茶倒水。

所謂糧長制度,也是太祖洪武皇帝定下的制度之一,乃是為了催徵糧稅而設立的。

明初太祖成祖時期,各地的田賦都是繳納實物稅,而當時明朝國力正盛,政治清明,糧稅也是極多。成祖時期,“天下本色稅糧三千餘萬石,絲鈔等二千餘萬”。

朝廷要將全國三千多萬石的田賦挨家挨戶徵收上來,集中運送到京師及其他缺糧的地方,工程浩繁艱鉅。尤其是明朝的基層政權建設,到了縣這一級之後就沒有了,一個縣幾萬人家,上萬戶的百姓,就靠著那幾十個衙役去收稅?根本忙不過來!

於是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別出心裁地建立了糧長制度,設計了一套“以良民治良民”的民收民解辦法:把繳納田賦一萬石左右的地方劃為一區,政府指派該地區土地最多、納糧最多、且具有威望的大地主擔任糧長,替政府負責催收和解運田賦。

洪武皇帝為了籠絡這些糧長,規定了許多優待的辦法,如糧長可以參加鄉村訴訟案件的會審和裁判;糧長如犯法,甚至死罪都可以用納錢贖罪,並可以繼續當糧長;糧長把糧食運到京城時不僅能受到皇帝的接見和嘉獎,一些格外得皇帝青眼的糧長還能封官晉爵,最高可擔任省一級的布政使。當然,這也和當時文官制度不大健全有關,換到了後來,不是進士出身還想成為朱紫大員?那是做夢!

天下最有名的糧長,莫過於浦江鄭氏了。

鄭宅族長自南宋建炎年間開始,便組織族人聚居合食,同食共居長達三百五十餘年,整個大家庭人口最多時達到兩千餘人,相當於一個大村落的規模了。

而自宋朝以降,朝廷是鼓勵這種行為的,鄭氏家族合族義居的規模罕見,宋、元、明三朝屢受旌表。尤其是明初,鄭氏的族長擔任了當地的糧長,負責徵集賦糧運送至南京,由於完成任務出色受到了朱元璋的接見和表彰。朱元璋敕建旌表孝義之門木牌坊,稱其為“江南第一家”,並親書:“孝義家”三字以賜。

宋氏治家也是頗為的嚴明,立下“子孫出仕,有以髒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的家規,歷宋、元、明三代,三百六十多年,出仕一百七十三位官吏,無一貪贓枉法,無不勤政廉政。

當然,這是說給外人聽的。

糧長一開始確實是只是單純的行使他們的三大本職權力:催徵、經收、解運。但是到了後來,糧長卻還多了許多臨時任務和附帶任務,後兩種往往是與前者分不開的。而在中國,任務通常就代表了也擁有某些權利,從而使得糧長成長為了新的倖存特權階層。

大致有四項其他的權力:

其一,農閒之時,會集鄉里中的“長者、壯者”,向他們解說京師以至州縣設立社稷壇場,春秋祭祀,無非為民“造福”。

其二,勸導那些富有田產的地主豪紳,不可再“交結有司,不當正差”。凡是“於差靠損小民,於糧稅灑派他人,買田不過割,中間恃勢,移丘換段,詭寄他人;又包荒不便,亦是細民艱辛。你眾糧長會此等之人使復為正,毋害下民。”且應“畫圖貼說”。

其三,“若區內果有積年荒田,有司不行除豁,其刁頑之徒,藉此名色包荒,虐吾民者,爾糧長從實具奏,以憑除豁積荒,召民佃種。凡有水旱災傷。將所災頃畝人戶姓名從實報官,憑此賑濟。”

其四,“糧長依說辦了的是良民;不依是頑民。頑民有不遵者,具陳其所以”。“若科糧之時,民有頑者故不依期,刁頑不納,糧長備書姓名,赴京面奏,拿與糧長對問。非是糧長排陷,實是頑民故違,闔家遷於化外。糧長捏詞朦朧奏聞,罪如之”。

而且這權力是洪武帝給他們的,洪武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