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然的話,產量還能再增加少許。
家丁隊的騎兵,數量肯定不能僅限於這些,董策一定是會繼續擴大規模的。多打造出一些兵器來備用,到時候便不顯得慌亂。而且騎兵長矛除了給騎兵用之外,還可以給步兵用——董策之前並不知道自己要打造什麼樣的步營,但是卻很確定一點,長矛是肯定會大量使用的。
現在已經確定了要用鴛鴦陣,鴛鴦陣十二人中,就有四個是用長矛的,別的武器都能從劉若宰的庫房中找到,唯獨長矛,都是那種不到一丈長的小花槍,又軟又沒勁兒,根本不堪用。
還是硬木長矛更好一些。
至於腰刀,長刀,挨牌什麼的,倒是不用自己準備,武庫中就存了不少,有從白添福那裡換的,又從劉若宰那裡拿的,數量足夠使用。這就是背靠著一個龐大朝廷的好處,這些年朝廷在九邊上面投入的銀子怕是上億是有了,雖說被吞了不少,但也著實是攢下了無數的物資,都在各地的庫房裡堆積如山。可惜,一方面是這些武器兵甲等物資在庫房裡腐爛發黴,一方面卻是士兵們手中的兵器鎧甲鏽跡斑斑,破爛陳舊不堪,根本不堪使用。
想拿到武器甲冑,就得掏銀子——向靠著這個吃飯的那個龐大利益集團。可惜這年頭兒武將有錢的不少,卻沒一個願意把錢花在這歪路上的——買房子置地才是正道。
董策看了一陣兒,總歸是比較滿意的,也很是勉勵了一番。
走到中央位置,董策忽然側頭問趙鐵砧:“會打造鎧甲的呢?哪幾個?”
趙鐵砧怔了怔,趕緊招呼了幾聲,叫了幾個漢子出來。
每次新來的鐵匠,會打火銃的肯定是分到熱兵器組,會打造鎧甲的則是一定要留在這邊,剩下的那些,就是自由分配了。
現下這邊會打造甲葉的一共是八個,幾個人都有些拘束,趕緊跟董策見了禮。
董策倒是笑眯眯的上下打量著他們。
今天董策過來,是想給即將成立的磐石軍士兵們裝備甲冑了。
其實大明朝計程車兵,絕大部分都是根本沒有甲冑穿的,一件兒鴛鴦戰襖了事兒的,披甲的不足一成。皮甲不多,棉甲倒是不少,但就算是所有鎧甲裡面最尋常的青布鐵甲,都是要伍長以上的小軍官才能有。之所以這樣,倒也不完全是因為**,其實不光明朝如此,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因為這片華夏大地實在是太大,歷朝歷代雄踞於此的王朝,兵員實在是太多了,多的像是明朝初年,達到了二百八十萬。就算是少的朝代,諸如唐朝,也有四十九萬左右的常備軍。當然,最恐怖的還是那個血肉橫飛,英雄輩出的戰國,由於連年的戰爭,每個國家幾乎都是舉國皆兵。秦國有奮擊百萬,車千乘,騎萬匹。魏國有帶甲三十萬或稱三十六萬,防守邊疆和輜重部隊十萬。其最強大之時期,有武力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也就是奴隸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趙國有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韓國兵卒不過三十萬,包括廝徒在內,除了防守邊疆關塞的以外,見卒不過二十萬。齊國有帶甲數十萬。楚國有持戟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燕國有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ps:以下不算錢。
以上資料皆出自戰國策,肯定會有誇張,但是水分不會很大。影響軍隊規模的因素有兩個:人口和國力。人口就不用說了,秦一統六國之後,人口也才兩千一百萬,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口,大約在一千八百萬到一千九百萬左右。這樣的人口基數,這樣的軍隊數量,肯定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但是別忘了當時的背景——連年征戰,舉國皆兵,青壯年男子幾乎全部都要服兵役,甚至壯年女子都要入伍。因此這樣的一個比例,也就情有可原了。
至於國力,戰國時期商業發達,戰國七雄大多有過變法,國力都不是很弱,而且當時的養兵花費,可不像是後世那麼厲害。
其一,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各國都非常重視軍事,根本沒有重文輕武這一說兒,相反,當時的儒家還未成形呢!國家重視軍事,重視武將,重視戰爭,財力物力向這方面的傾斜很大。其二,官僚機構相對簡單,經歷的環節少,上下其手的人少,再加上第一個原因,沒多少人敢胡亂伸手在這上面撈錢。這就少了一個非常大的消耗。其三,士兵待遇差,許多甚至需要自備武器糧草鎧甲戰馬。
而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就是疆域——當時就算是七國的疆域加起來,也不過就是後來一個秦朝的三分之二大,小半個漢朝大,三分之一個明朝早期大。相當於後世的陝西中南部、山西中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