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鏟,也是具備洛陽鏟相當一部分功能的。
甚至在洛陽鏟剛剛發明不久的民國時期,當時的學者便把洛陽鏟稱作鐵錐。
“洛陽為吾國舊都,古蹟甚富,城北城東,古墓尤多。近十餘年來出土古物,以銅器為大宗。土人以大利所在,私行盜掘者,幾成一種職業,併發明一種鐵錐,專作採試地層之用。沿城北邙山一帶,盜掘痕跡,不計其數。……其參加工作者,共二十餘人,各執鐵錐,分割槽探試,偶有所獲,則歡呼若狂。”
記載中所述當時所見盜墓賊手中的“鐵錐”,就是剛發明僅十來年的“洛陽鏟”。
大體可以理解為,洛陽鏟是鐵錐的一種以及發展形態。
曾文信的手下把騾馬背上的大兜囊接下來,扔在臺階上一堆,裡頭工具加起來二三十件兒是有的,其中不少便是鐵錐。
這種鐵錐下面是一個鏟子,鏟子的頂端,帶著約莫三寸長的套管,不過鏟身很有意思,並非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此時常見的瓦筒狀。鏟身的部位,長約半尺多,粗有兩寸許,上面的套管裡頭則是連著三尺長的木杆。
還有三四根足有六尺長的白蠟杆扔在一邊兒。
鐵錐在盜墓中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最大的作用,說白了就是探土,由於鐵錐的樣式和特性,在深砸進地下之後,很容易就能把地裡的泥土給帶出來——而一旦把土帶出來,有經驗的盜墓賊就能判斷出底下到底有沒有墓穴,若是有,其埋藏深度又是多少。
墓穴頂上所用的封土,和一般的土可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東西用來取土用來判斷是再好不過了,但是卻不能真正的挖洞,開挖洞穴,靠著這玩意兒不成。所以在盜墓中使用最多的工具,並非是鐵錐,而是鐵鍁。
沒錯兒,就是鐵鍁,和一般百姓家裡常備的用來挖土的那種鐵鍁一摸一樣。
實際上,就是一種。
五尺來長的木頭柄,前頭固定了一個鐵鍁頭,不過,和一般的鐵鍁也有一點兒細微的區別。一個是鐵鍁頭的身壁比議案家用的鐵鍁要厚得多,差不多就是兩倍作用,非常之厚實。二來是,在鐵鍁周圍那一圈兒的刃部,是特殊打造的,在打製的時候專門用特殊的工藝淬了火兒,非常之堅韌,質量遠遠超過一般的鐵鍁。而且這些夥計還把鐵鍁們都給開了鋒,周圍那一圈兒刃部磨得非常之鋒利,簡直就跟厚背大砍刀一般了。
如此一來,這種鐵鍁遠比一般的鐵製工具要經久耐磨,不易損毀,好用得多。而且用這種鐵鍁挖土,速度要比一般的鐵鍁不知道快了多少。
這兩點尤其重要。
一般來說,盜墓賊出外做活兒,既沒有補給,也沒有什麼可供替換的,而且經常是為了挖一個大墓而十天半個月窩在一個地方不動,有的時間長的,為了算計一座古墓,甚至要把周圍的地買下來,種上青紗帳,然後以莊稼為掩護開挖地道,通到墓裡面去。這樣的話,那時間可就長了,半年一年有可能,三五年也不是誇張。在這一段時間內,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自然也就沒可能隨時補充工具,如此一來,工具的耐用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而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正好和上面相反。往往是盜墓賊已經鎖定了一處墓穴,然後利用晚上的時間,極為迅速的打洞進去,把裡面的明器盜出來之後,趕在天明之前便迅速遁走。這就對速度有一個非常高的要求,因為這些盜墓賊不是做的水磨工夫,是以手段也是相當之粗暴,打盜洞弄出來的土直接就是四處仍了。如果一晚上弄不完的話,到了第二天,就很容易被人給發現。
而這種特製的鐵鍁挖掘速度很快,也是滿足了這個要求。是以幾乎所有的盜墓賊,都用這種鐵鍁,而鐵錐,用的就不如這個普及了。第三種則是短柄鋤,因為形狀像是鶴嘴,因此也有稱為“鶴嘴鋤”的,這玩意兒,其實就是從耕地用的鋤頭上發明衍伸過來的。盜墓賊中,有相當部分其實都是當地的農民,而且數量很大。尤其是以那些墓葬極多的風水寶地,諸如洛陽,諸如關中,這些地方,許多當地的農民白日種地,晚上便偷偷去盜墓。這種情況,現如今大明朝有,大明朝之前也有,大明朝之後的滿清和民國也都有,一直到了董策前世那個時代,也沒什麼可挖的墓了,政府管控的也是極嚴了,這種情況才慢慢的消失。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五六八 北派
這些人白天種地,晚上盜墓,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