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坦的哈了一口酒氣。然後便是歪著腦袋斜著眼看著什剎海,一邊看一邊喝酒。
就像是他旁邊根本沒站著那倆人。
態度極為蔑視,極為不屑,極為囂張!幾乎跟他主子便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兩個家丁臉色漲得跟豬肝也似,一時間羞惱的恨不能找個地縫兒鑽進去。他們心裡一陣怒罵,怒火升騰,恨不能用哨棒把這廝當場給打死!
只是終歸是想想罷了,兩人臉色青一陣白一陣,但最後還是強忍住了,訕訕笑道:“那成,您要是渴了,就跟咱們言語兒一聲,咱們把茶給您端來。”
說完便是訕訕退到一邊,一轉過身來便是臉色鐵青,難看之極,恨得咬牙切齒。
只是,還是得忍。
蓋因那位何大人,實在不是他們得罪得起的人物啊!
這位一表人才的何大人,名為何瑞徽,乃是崇禎元年,進士一甲第二名。
崇禎元年的狀元,便是劉若宰。
何瑞徽和劉若宰一樣,都是初授翰林院編修,這也是大明朝進士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的特殊待遇。
但是不長時間之後,他便是給調到了國子監。
自從元朝開始,國子監便是國家的最高教育機關及學府。
洪武帝初定金陵之時,即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後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於雞鳴山下,改學為監,故稱國子監。永樂十八年,大明遷都北京,改北京國子監為京師國子監,於是明代國學有南北兩監之分。
大明國子監學習《四書》《五簿一人,為從八品,掌國子監典簿廳。有典籍一人,為從九品,掌國子監典籍廳。
有掌饌二人,乃是未入流之職差,掌國子監掌饌廳。有教授,乃是從九品,屬於教授司,分別由孔、顏、曾、孟四氏出人擔當。
另外還有一個地位極為超然的衍聖公,乃是正二品,這個就不在國子監的序列之中了。只不過素來國子監的所在便是相當於孔廟的所在——國子監和孔廟奉行的乃是左廟右學,國子監和孔廟緊挨著,而且學生也時不時的要在祭酒的帶領下去大成殿祭拜。理所當然的,孔子的後代衍聖公便也和這國子監有了關係。
何瑞徽一進國子監便是正六品的司業——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翰林院編修就已經是正七品了,而且他是堂堂崇禎元年的榜眼,出了翰林院,只能是高升,不可能再壓的。
在國子監足足呆了四年,就在去年,前任國子監祭酒致仕,何瑞徽順理成章的當了祭酒。
從此一步邁入四品大員之列。
乃是堂堂的從四品緋袍大員了。
雖說國子監祭酒是一個很清苦的差事,國子監本身也是沒什麼油水兒的衙門——國子監祭酒幾乎可以說是高品級的的京官兒中最清苦的,大明朝所有京官兒裡頭,官居從四品而掌印的,只有祭酒一人。其工作頗為清閒,額外收入自然也是十分有限。
每月逢一、六日,國子監祭酒上班,去了之後,當差的在門口喝一聲短道,沏上一碗蓋碗茶,到彝倫堂上坐上一陣,給學生出出題目,看看卷子;初一、十五帶著學生上大成殿磕頭。除此之外,簡直沒有什麼事情。到了後世的清朝時,還有兩樁特殊任務:一是每年十月初一,率領屬官到午門去領來年的黃曆;一是遇到日蝕、月蝕,穿了素服到禮部和太常寺去“救護”。
論起實權來,還不如一個七品的給事中,論起油水兒來,可能還不如順天府的一個捕頭牢頭兒!
但是!無論如何,再怎麼清苦,再怎麼沒實權,沒油水兒,他的級別都實實在在的擺在這裡。
這是堂堂四品大員!
後世的軍銜制度中,想要從上士晉升上尉非常之困難,因為士官級別再怎麼高,也是個士兵,而一旦有了少尉軍銜兒,那就是軍官了!兩者之間可謂是天壤之別,其區別不在於一個級別,而是在於從士兵到軍官,那巨大的鴻溝。
一旦一步踏出去,便是質的變化。
同理,上尉晉升少校,上校晉升少將這類晉升,也是非常之困難。
而大明朝官場上,有兩個極其巨大的,難以逾越的坎兒,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一個是從正八品到從七品,一個是從正五品到從四品。
這一點,從袍服的顏色上都能看出來。大明官階九品,一品至四品為緋色,五品至七品為青色,八品九品為綠色。官袍分公服和常服: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凡常朝視事穿